來到澳門,就是衝著要來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群,而這一片歷史建築群最大的標地,就是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正式名稱是聖保祿大教堂遺址,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也是澳門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又稱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下車後,就會看到這條小徑,順著走就會到。

先看到澳門博物館,是座以大砲台山勢為主建築的地方,頂層是大炮台公園。

「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後來這座教堂曾被當作軍官宿舍、兵營。

 

1835年1月,教堂起火後只剩下教堂前壁。教堂前壁像中國傳統牌坊,故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1990年代初,'當地政府發現了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於是在大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

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由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這座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屬於矯飾主義風格,融合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這座牌坊,每一層、每一個雕飾都有典故。

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細看一下雕刻,手工很細,這座曾遭受祝融之災的建築,表面沒有受到損害,真是大幸。

下圖可以看到正中的小耶穌像。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

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下左圖是早期的牡丹圖案嗎?下右圖是聖母像近拍。

 

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翼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

 

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 「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

仔細看看這四個聖人像。

 

我常覺得看這些雕像,像來到了捷克、維也納一樣。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12]的浮雕圖案。

大白天,滿滿人潮,每個人都不能避免成為別人鏡頭中的路人甲,好熱鬧。

隨便拍,都有人對著你鏡頭的樣子,別問我,我真的不認識這些人,看了照片也嚇了一跳@@。

都說大三巴夜景漂亮,我也非得來看看不可,不過沒帶腳架,拍不好。

這時正是聖誕節,周邊有貓熊燈作裝飾,只是我不知道為何用熊貓當主題?

從高高的臺階,就可以看到手信街,鉅記、嘴香園賣杏仁餅、大大塊又香噴噴的肉乾,剪給人試吃一點也不手軟,都好大一塊,隨時伸手要,就是一直給,真是好大方的店家。

可惜因為不能帶上飛機,所以只能忍痛放棄,但聽說有人夾帶成功,可能那天機場的狗狗沒出來吧~~,屈臣氏、莎莎、藥房各種民生用品店也有。

還有最有名的歷史建築群,葡萄牙殖民時的漂亮建築,白天與黑夜,真的有截然不同的風情,比大三巴漂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