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第二次還是第三次來到馬太鞍,其實這塊濕地非常美,生態保育也一直在進行中,
因為最近又去了一趟馬太鞍,於是我將幾年前去馬太鞍的照片整理了一下,發現當時去也再下雨,
不知是福還是禍,下雨容易滑倒,行動不便,但不下雨,池水就不會如此豐盈。
順便把之前拍的舊照片發上來給大家瞧瞧,首圖也是幾年前拍的,因為當時有瞭望台,但現在也沒了....
從瞭望台上,就可以看到整片佔上百公頃的濕地模樣,馬太鞍這名,就是阿美族對於樹豆的稱呼,當時這裡到處長滿樹豆,
清澈的芙登溪蜿蜒的貫穿了濕地,她與伏流湧泉一起孕育這塊土地。
當時來,水中生物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季節問題?這次來水中生物比較少了些?
為了這莫氏樹蛙,我曾經在部落格中發過文,http://blog.xuite.net/jessica2006725/pigcity/23160176
特別介紹這隻樹蛙,當時是老闆阿郎帶著我們介紹生態,季節對了,樹蛙到處都是。
很推薦來這裡參加生態導覽,尤其是夜觀,肯定會有很多斬獲。
當時舊相機畫數不夠高...扼腕阿...。
以上是幾年前的照片,接下來,就是最近這次去現場的紀錄了。
之前,玻璃屋內,還有生態展示,現在一看,沒了,阿郎老闆說,遊客破壞力太大,乾脆把展示取消,改成種子DIY。
種子DIY是新近台灣興起的手作項目,之前才去台北寶藏巖採訪一個手作者,沒想到在馬太鞍又看到這一位,台大農業科系?畢業的人才,跑到花蓮來推廣種子教學。
這本來就是一棟漂亮的木屋,加上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擺設,隨便擺,都有一種天然美景悠然而生。
從來沒想過,這些路邊的種子,竟然有這樣漂亮的模樣,下圖是銀葉樹的果實,長得像是客家菜包。
我用這個直接作了一個鑰匙圈,非常簡單,就是把鑰匙圈鎖進頭部就可以^^懶人懶招。
來到這裡,我啥都不想作,就想坐在簷廊下,聽雨吹風......。
要不是外面下著雨,如果有藍天白雲,我們應該要徜徉在這些種子生長的環境裡,一起體驗生命的奧秘。
各種乾燥的花,再點綴幾朵鮮花,一點都沒有違和感。
我喜歡下右圖,就坐在藤椅上,吹風喝茶.....人生美事^^
這裡確實是一個完全能激發人懶惰的地方....吹著一股慵懶的風阿..
下著雨的馬太鞍,夏季時的高溫潮濕,那種潮濕比起台北還更甚,皮膚上總是一層黏呼呼的感覺。
時而滂沱大雨,時而綿綿細雨,奔竄在這片綠意中,還是不能錯過處處都有的美景,
池水中的烏溜,是阿郎老闆飼養的,非常肥大,他說抓了一些過來這池裡:是為了給魚練健康的啦!
阿郎經營的,取名是:欣綠農園,馬太鞍旅遊景點,就屬這裡最出名了吧?
幾年前,餐點還沒這樣豐盛,現在簡直......唉呦,繼續往下看,一盤盤美食真讓人吃得欲罷不能。
農園推出了一些體驗活動,除了種子DIY之外,還有原民舞蹈、石煮魚現場秀。
下圖就是石煮魚,把烤熱的石頭,直接放到竹筒的水裡,立刻傳來ㄘㄘㄘ的聲響,這聲響就是美味的代名詞阿。
這些原民野菜,加上魚肉、鮮蝦,端上桌真是讓人食指大動。
接下來,就一定要進入最讓人期待的美食秀了。先來秀秀這一整桌菜,還沒辦法把所有菜色都拍進去呢,
下面我會把每一道菜特別拍出來給大家瞧瞧,半夜不要看圖,恕不負責咕嚕咕嚕叫的腸胃阿^^。
下圖,常見的野菜--山蘇,搭配涼拌山豬皮,上面還有洛神花呢
附帶一提的是,這裡賣的洛神花冰淇淋,非常好吃呢,一個50元,是自種的洛神花作的。
這道鹽烤吳郭魚,在原民部落中,也非常出名,用粗鹽厚厚的覆蓋住魚身,不用其他調味料,直接火烤,鹹中就能襯出魚肉的鮮美,毫無土味。
要怎樣吃呢?當然是得先把那層厚厚的鹽皮給脫去阿,阿郎老闆親自示範脫衣術^^。
下圖,白斬土雞,不要聽到土雞,就以為是放養滿山遍野的那種土雞,那種肉比較硬,
這是飼養的土雞,不過我覺得也挺有嚼勁就是。
下圖,紫米飯,用的是光復鄉的紫糯米,歐,沒話說,就是好吃。
下圖,一看就知道,是豬腳,肉嫩皮Q。
下圖,自釀的豆腐乳,這真得要推薦一下,是阿郎老闆的丈母娘自己做的,一點都不死鹹,還帶著甘甜的口感,吃完飯就買一瓶回家了。
這道菜,有個很傳統的名字,叫作長命百歲。
以箭筍、牧草筍熱炒,我看到菜上有製作豆腐乳的黃豆呢,看來是有加豆腐乳一起烹調吧?學起來^^
下圖,山豬肉,肉嫩有味,肥瘦兼具,立刻就盤底朝天的一道。
下圖,氣味相投,就是炒臭豆腐啦,炸後的臭豆腐簡直就是香氣逼人,一下子就見底了這盤。
下圖,香水金針,這與我們過往吃到的乾金針不一樣,是新鮮採摘食用的,大家不用再擔心二氧化硫問題,
花色橙黃、沒有黑蕊,可以用來炒菜或煮湯,真是很美味。
欣綠農園/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街60號/電話:03-870-1861
這間老字號的欣綠農園,從1999年至今,歷經一些園區內的變化,我最愛的瞭望台不見了...很遺憾,
阿郎老闆說,他不主動去爭取團客,前來都是自由行的散客,整個園區沒有過度爆量的人潮,也讓這片生態得以生息,
園區的經營,也與周邊的阿美族人們建立了共同的生活意識與合作,這是一個融入得很好的共生環境,
阿郎老闆強調自己也是"原住民",因為他是在當地土生土長的人,中間歷經了城市打拼後返鄉,
歸鄉遊子,其實在台灣早年就已經陸續展開,但近幾年有更多年輕人返鄉,為自己生長的土地貢獻心力,
不只能拉近城鄉的差距,也讓老一輩的人有年輕人學習接班,
雖然這樣的景象在花蓮這個外移人口很高的地方來說,非常不容易,連要找人工採收還得網羅自外縣市的採收班,
希望有更多的遊客能到這些地方走走,台灣人的消費能力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用消費力讓農村活力重現,一起與這些有心人共同為台灣這塊土地生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