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南澳古道,舊稱武塔古道、比亞毫古道,是兩百多年前泰雅族人交換物資、生活交通用的道路。
4/23剛啟用,是怡蘭境內第20條自然步道、第二條國家步道。
在宜57線道路上,看見幾株桐花樹落滿一地桐花,停車拍照。
剛啟用不久,車輛也不多,路況不易辨識,問好幾人,每人說法都不同,
林務局如果能快快將指示牌作好,將能讓更多人見識到這條古道的風光。
這條古道闢建於日據時代,由金洋社區發展觀光與林務局修復後,至今完成1/3路段,可以通行,但需原路折返。
沿途詢問金洋社區位置,一心尋找那條分岔路,說左往神秘湖,右往南澳古道,卻像迷宮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連當地原住民都不了解這條古道。
更爆笑的是,當天運動會,在附近找到原住民問路,有夠可愛的原住民說:歐~那天我沒去參加開幕,所以不知道ㄟ...,哈哈哈哈~~~。
最終是找到了,這條僅有三公里的路程,
其實輕鬆得很,適合全家大小都可以行走。
這天沒什麼陽光,真是超適合健行的日子。
這是入口處,搭建出一個原民風格的指標。
夥伴阿卡高興的在前面比YA,終於找到路了,停車場也很建全。
這條路可以說,除沿途指標還沒完成這缺點外,
現場一切都很完善。
從入口處旋壇駐在所遺址為起點,張貼的這張圖,就可以看到整段古道沿途可以欣賞的風景,
會遇到兩座吊橋,還有舊吊橋遺址,舊耕地則被大樹遮蓋,無法清楚看見。
下圖,南澳古道的入口,
出發囉!
這是大南澳古道系統的前段,沿途生態豐富,很值得來此一遊!
這條古道,初期是泰雅族人的生活用道,
日據時期則為統治用的警備道路,用來串連各部落。
目前由金洋村社區認養步道。
沿途光線充足,不會直曬,可以不用戴帽子都不怕中暑,
卻也不因此而造成潮濕易滑,
真是路況很好的一條道路。
這段路,後來回程時,遇到泰雅族人正帶著土製獵槍,
準備要去打獵,
但沿途沒有叉路,兩側都是樹木,根本看不到行人走的步道,
想是他們腳程真好,是從林木間穿梭吧~~
這裡飛鼠之類的動物,肯定還不少!
下圖,這是我最愛拍的...蕨類的芽。
覺得它彎曲的線條很漂亮。
小小嫩芽正往外延伸,
還帶著一身幼嫩的毛。
下圖,金花蟲的一種,
但我查起來整個身型很像彎角長螢金花蟲,
但彎角長螢金花蟲整隻腳都是黑色的,
我拍的這隻腳上段是橙紅色,下截才是黑的。
下圖,我猜是飛機草,行大說是昭和草。
回家一查,我的植物書裡寫飛機草的別名是昭和草...。
昭和草有個有趣的發源,說是日治時期,昭和天皇派遣飛機空撒種子繁殖,解決饑荒問題,所以命名為昭和草。
上網一查,
昭和草又稱野茼蒿、神仙菜、飛機草、饑荒草,葉互生,琴狀羽裂至不規則鋸齒緣,頭花頂生,開花時常下垂,結果時變成直立;筒狀小花先端黃綠色,裂片橘紅色,極少數呈黃色。瘦果圓柱形,冠毛白色細柔。
飛機草又稱為饑荒草、昭和草、裂葉昭和草,一年生草本,莖有縱棱,幾乎無毛。單葉互生,長橢圓形羽狀淺裂或深裂,葉緣不規則粗齒緣。頭花頂生多數,圓錐狀排列,花冠粉紅色。瘦果黃褐色,具縱棱與細絲狀白色冠毛。
下圖昭和草,莖上有細毛。
下圖,刀傷草。
頭狀花序由舌狀小花組成。
下左圖,拍的時候,順帶了一隻昆蟲。
下圖,假秋鼠麴草。
鼠麴草有三種,
鼠麴草,莖披白色絨毛,頂上長滿小黃花,二月~五月間常在農田、路邊可見,清明節時農家常取其嫩莖作糕粿,葉成匙狀。
秋鼠麴草則是葉上表面綠色、披剛毛,下表面密披白色毛,
假秋鼠麴草,葉兩面都密披白色絨毛。
來一張葉面放大圖,
正反面都有披毛。
下圖,披著絨毛的蕨類。
下圖,鴨拓草科杜若屬的叢林杜若。 比對資料,我拍的這株沒有杜若那樣高, 細拍花苞。
圓錐花序頂生,有膜質披針形苞片,杜若有長總梗,
行大說是叢林杜若。
下圖,花苞的樣子。
整株的樣子,
杜若屬就我找到的資料有三種,
杜若、小杜若、叢林杜若,我拍到的是哪一種?
下圖,小角落的生意盎然。
是伏石蕨嗎?
一路都在找菇類,看著有點潮濕的山壁,卻幾乎看不見...想是濕度不夠,季節也不對。
下圖,擬步行蟲科,朽木蟲亞科粗角緣腹朽木蟲,
本種為台灣特有種,為本屬中較常見的種類,這一路,昆蟲真的很多。
下圖,走馬胎。
下左圖,與上圖同一種,走馬胎。
下右圖,東方狗脊蕨的嫩芽。
這條新開放的南澳古道,又拍到很多植物與昆蟲,
共計分為上、中、下三集,將依序在這星期內PO文完畢,
發現我因為買了一本植物圖鑑,
慢慢被記憶住的植物種類又多了點,
雖然是很尋常的那些,
但還是很高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