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古道是典型的楠榕王國,包括大葉楠、九丁榕、大冇榕、茄苳等,
楠榕身上都披著伏石蕨、垂葉書帶蕨、杯狀蓋骨碎補、生根卷柏、台灣山蘇花,
顯示這條古道水氣旺盛,如果在對的季節來,菌菇應該會很多。
沿途有蛇也是必然,要有心理準備。
拍植物送昆蟲,買一送一,下圖,葫蘆科的黑果馬瓜交兒。
下圖,是田代氏澤蘭。主要是從有柄無柄來區分,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這株是有柄的。
澤蘭有幾種品項,台灣澤蘭、田代氏澤蘭、島田氏澤蘭、塔山澤蘭、腺葉澤蘭等,老實說,實在很難分辨。
網路上看到分辨方式是葉子有柄的是田代氏澤蘭,無柄的是島田氏澤蘭,那我也就這樣來區分了。
澤蘭的花苞顏色真的很漂亮,只是大鳴大放時,拍起來就顯得有點雜亂。
下圖,虎皮香菇,又稱豹斑革耳。行大說可以食用,還真的採拾與泡麵一起煮來吃。
乳白色的菌柄,聞起來是有香菇的味道。
這是鞍部,指兩個山峰間較為平緩之處,剛好可以趁機休息。
原住民通常利用鞍部作為打獵、耕作、交換物資的中繼站,到這裡就代表快到家了,
可以放心把身上的糧食跟水吃完。
下圖,「水鴨腳秋海棠」,也是沿途很多的植物之一。
我喜歡拍的原因是,她的顏色很鮮豔。
秋海棠有數種品種,最常見的就是「水鴨腳」,再來是「圓葉秋海棠」,
還有一種「台北秋海棠」,「台北秋海棠」是「水鴨腳」跟「圓葉秋海棠」生的混血兒,
從親子關係鑑定-台北秋海棠的身世這篇文章中來看,我拍的這個葉子,確定是水鴨腳秋海棠。
下圖,蘭科的小唇蘭,屬於多年地生蘭。我就說昆蟲真的很多,隨便拍花都會附送一隻。
奉送一張蘭花的整株樣貌。
下圖,菱飛蝨科,屬於其中翅膀較特別者。
體長約5mm,體色淡褐色全身披滿白粉,翅膀後緣內凹,外緣弧較圓,
翅膀後段具一橫向的帶狀斑紋,
前中段處尚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這些斑紋呈雲霧狀,色調並不清晰。
這種分布及數量都較少,喜歡停棲於陰暗的樹林或岩壁 。
下左圖,川上氏月桃。
沿途烏來月桃很多,一般花都是往下長的,
驚喜發現這裡有株不同的,花是往上長,行大說是川上氏月桃,特生種。
下右圖,蟑螂的一種--雙紋姬蠊,不知道蟑螂有這種特別的名稱,叫作姬蠊,
如果牠出現在家裡,肯定一秒鐘內就可以輕而易舉辨識是蟑螂,下一秒就會飛出拖鞋了。
下圖,台灣盾蝸牛。
很特別的是他身上有一圈毛,大約五元硬幣大小。
從這些圖中就可以看到,植物生長非常旺盛,沒有一大片光禿禿、露出土質層的地方,
希望開放後,不會又讓這裡快速耗損,大家請愛護大自然生態。
'
下圖,擬金花蟲,屬擬金花蟲科。
有黑色觸角,背部跟腳都有灰白色的短毛,無光澤。
下圖,銹象鼻蟲,屬象鼻蟲科。
下圖,金蛛科鬼蛛屬。體積還好,焦距對在肚子才能拍,因為忙著織網的牠晃的利害。
下圖,螽蟴科的若蟲。
下圖,謝行大借圖。
沿途植物很多,
下圖,象鼻蟲的一種?
下圖,很常見的斜紋象鼻蟲。
查了一下,沒有拍到細節,
無法辨識是金花蟲還是瓢蟲。
橋身雖然很堅固,
但還是有規範一次只可讓十人左右通過。
沿途生態豐富,
走這趟古道,不拍生態太可惜了。
這根19公里里程柱,大有來頭,見證日本統治的歲月。
台灣山林資源豐富,20世紀日本人進入南澳泰雅人聚落,
開闢一條條通往各部落的警備道,過去度量距離的里程柱,
如今成為見證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拍黑果馬瓜交兒,又奉送一隻四紋金花蟲,原以為是雞屎花,2012.08特此更新,
但這體積都太小,就不專拍那隻蟲了。
這裡鳥類也多,包括綠畫眉、大冠鷲、小卷尾、灰喉山椒鳥、五色鳥、繡眼畫眉。
下圖,葫蘆科班花青牛膽的花。
遠拍溪水。下過雨後,這條溪應該很漂亮。
下圖,菊科艾納香屬走馬胎。原以為是昭和草之類的....。
草木或亞灌木,株高 80~150 公分,莖直立,
葉互生,葉長橢圓形或矩圓狀倒披針形,
頭狀花多數,花徑 0.6~1 公分,具短梗,頂生;總苞寬鐘形,苞片 4~5,外層卵狀披針形,內層狹披針形,先端尖,被柔毛;花托平盤形,蜂窩狀,密生長柔毛;兩性花,花冠筒狀,黃色,裂片卵形;雌花絲狀,2~3 裂,無毛。
下圖,羽葉南天星。
還真難找到相關資料。
快到3公里處,看這圖,
是不是覺得這裡充滿分多精的氣息?
今年四月剛開放的南澳古道,
趁著人潮還不多時,真不要錯過這裡,
短短3公里的路程,老少咸宜,
愛拍昆蟲植物的,更別錯過,
隨處拍,到處都能有發現,但有蛇,還不少,所以行走請小心,
並請大家愛護生態,不要亂丟垃圾,現在山坡邊緣垃圾竟然已經不少了,
實在是太糟糕。
以前,看到毛毛蟲渾身都是毛、或是植物葉面或莖上披毛的樣子,
都讓我渾身不舒服,總覺得會全身過敏,總覺得都有毒,
跟著走古道拍生態接觸一兩年來,開始發現植物的美,
雖然我還是只愛拍花,喜愛繽紛色彩的拍攝物,
但對於有毛的部份我開始覺得好可愛,恐懼大大降低了,
跟著比我專業很多的人認識植物,真的很有趣,
雖然進步很緩慢,但有時能立刻說出是什麼植物,
也能讓我開心好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