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迪化街街屋上下兩集時,共計160間街屋時,就介紹過洪儒堂,是迪化街紅磚圓柱的開創者,現在看到迪化街街屋門前的圓柱,基本上都是洪儒堂的成績。日治時期洪家第二代洪清標為反抗日治時期強制學日文的政策,在家偷辦私塾教授漢文,這是我們對洪儒堂僅有的印象。
台北大同●迪化街60間最經典華麗街屋懶人包(上)●2020迪化街最完整對照圖文全攻略
台北大同●迪化街(中、北街)100間最有故事的華麗建築懶人包(下)●北台灣鮑魚勳章最全最多就在迪化街
過去的洪儒堂非常低調,雖然第五代從事營造多年,但家族事務一直沒有進行系統記錄,國外念書、工作多年的第六代洪鉅昇Jason回到故鄉後落腳洪儒堂,開始對家族歷史與傳承有很不一樣的想法。
Jason出生時全家就搬離洪儒堂,他說,過去的迪化街跟現在很不一樣,早年的馬桶還是一個坑的時代,連屋瓦都垮了,洪儒堂曾一度雜樹叢生成廢墟,院子中還長起大樹,Jason回憶起當年每次阿公洪貽謀帶他回來跟親戚見面,他都對頹塌的樣貌感到恐懼,上廁所也很怕掉進洞,他總在心裡祈禱阿公快點跟親戚聊完,能去炎仔麵店吃麵,然後就可以趕緊離開。
其實由此可知,當你未對一個地方建立起情感時,其實那個地方僅是一個陌生的「他方」,即使那裏承載你血脈的諸多記憶。而當你有感情時,你會更想把這份記憶與情感傳達給下一代,繼續承襲。下圖是第六代洪鉅昇Jason與第七代長子合照的照片~至今第七代已經十幾歲囉~
因為沒看到之前廢墟的照片,有點難想像,我找了張《台灣記憶》平台上日治時期永樂町的攤販照,看來當時平民百姓跟有錢人的生活,差異甚大。
而日治時期大龍洞的街屋長這樣,取自台大人類學系官網。可以想見這樣的房子無人居住後,形成廢墟會有多破敗...
長大後,Jason在國外唸完書,曾在台灣外商銀行工作十年,才轉到香港從事跨國金融工作,之前每天香港、中國各地跑,總不時想起自己的故鄉,十年後冥冥中的安排,因為疫情之故,Jason舉家搬回洪儒堂現址,初期其實也歷經很大的文化衝突。
疫情期間,迪化街難得呈現冷清狀態,他提起當時每天在迪化街散步,去看看霞海城隍廟,從《南街殷賑》圖像對照現在的街景,當年只是一間小攤的炎仔麵店,現在成為米其林美食,總是高朋滿座,他對照自己小時候記憶中的迪化街,與現在的樣貌,感觸甚多,過往記憶湧現。
他也是迪化街洪姓家族的一員,從小卻沒住過迪化街,直到結婚生子後才重新在當年印象中如廢墟般的洪儒堂落腳,但已經是2008年整修後的模樣,煥然一新,或許是上天要賦予Jason一個重新記錄自己家族歷史的契機。
「每天看見辦公室裡,下午西曬的陽光灑進來,看到屋內的一磚一瓦,我開始重新思索自己家族的歷史與傳承,過去忽略的,我希望重新能讓更多人認識迪化街、認識北街、認識洪儒堂,甚或是讓自己認識洪家的歷史。」
為了表現西曬陽光的現場,Jason特地傳照片給我~能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工作,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吧!
Jason在2001年於美國伊利諾大學唸研究所時,他率先創立台灣同學會( 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TSA) 並擔任首任台灣同學會的會長,在美宣揚台灣的文化給國際朋友們,回到台灣也擔任伊利諾大學校友會服務校友們,也被學校選為榮譽校友,甚至現在也常常帶國外朋友參觀迪化街,認識這個與自己有血緣的地方。網路上有英文介紹可以參考。
他也常常熱情招呼路過學生來參觀洪儒堂,「我發現網路上介紹洪儒堂的資料很多錯誤,所以希望重新建置自己家族故事,而要如此做的前題,是自己得重新去面對家族的歷史。」也因此Jason找到JJ來介紹洪儒堂^^。
而要說起洪家歷代,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族譜,方便大家了解其脈絡。
根據第五代洪振基口述,
清朝末年,出身自福建南安英內村(與英內兩字同音,我會再確認)的打石工人洪鎚,帶了一些朋友踏上台灣漢墾之路,他們從淡水上岸,往台北前進,但發現台北已經開墾得差不多,人口甚多,於是他們轉往烏來路上的屈尺處打石、賣石頭維生,一段時間後因為當地番人與之衝突,擔憂生命安全,洪家攜家帶口的跑到三重菜寮地區落腳。
當時一個洪鎚有兩孩子,一個是洪清標,另一個孩子則改姓周,後來留在菜寮當地,後來洪清標帶著家人、與其他工人又輾轉落腳到迪化街做打石工,我個人認為,洪家與張協成石場肯定認識,且都是那一條打石街的成員之一,張協成那棟房子建於日治時期1904年,早於洪家,。
這棟洪家的起家厝,洪爸爸推測原可能僅是草屋,洪清標於1907(日治明治40年)先是跟屋主陳杜氏妹租下現址,在那年代,陳杜氏妹也是接手去世的先生才有這棟房子,當時陳杜氏妹還跟洪清標借了錢,一次是380員,一次是270大員有立下借胎字據,我猜後來陳杜氏妹是無力償還,於是把房子賣給了洪清標,讓渡書上寫的是大正二年(1917)因風雨損壞,陳杜氏妹無力修築,於是找洪清標買下現址換現金,售價八百圓,Jason提供給我日治時期的合約,竟然還保存如此好,裡面相關原因都寫明了。
當時日本人覺得台北城沒有保留必要,因為無法抵擋火砲,於是發包北門到西門段的台北城牆拆除作業,當時只是統稱為北門組,並沒有成為營造廠,也不知是不是受限當時法令,無法成立以變賣石頭為營業內容的公司,反正,洪清標負責承包這整個拆除到運回中北街的工程,拆下來的城牆石就運回中北街(就是現在民生路、歸綏街一帶),推測應是手有餘錢,洪清標拆掉舊屋,1907年(這時間點是洪爸爸說的,但是依據讓渡書上寫的是1917年才買下屋子,這時間點可能有誤,需再查證)時用台北城牆石(唭哩岸石)、窯燒紅磚、觀音山石、台灣杉木(台灣稱為圓仔)、台灣檜木、少許鋼筋混凝土、麻絨、石灰、煉瓦等建材,重新改造成兩層有閣樓的三進洋樓式建築。
以前很多人把石頭賣到南洋去,當時南洋就是現在這種四柱三窗樣式,屋頂高,內部是三層樓的建築,所以樣式也因貿易關係流行回到台灣來,迪化街當時是後開發的地方,晚於安西街開發,當時有杜舉人住在安西街,整條街都是紅磚建築,舊稱「杜厝街」,後來迪化街到安西街蓋起來都是十八呎的店屋,然後長度是七、八十坪的房子,
這些城牆石是清代劉銘傳、沈葆楨以唭哩岸石築牆,觀音山石做城門。到底是什麼原因能去拆城牆?是承包拆除工程?還是其他?現已不可考,但那十年間,洪清標也用台北城牆石在大稻埕北街(現涼州街以北)承包洋樓式四柱三窗歷史建物21棟房子。甚至洪家還自創圓柱模子,幫自家還有迪化街其他街屋,一起築起獨家的圓柱樣式,圓柱模子現在還放在洪儒堂內,是四塊弧型磚拼起來的。
隔壁的李亭香也是同樣圓柱,也是洪儒堂協助蓋的房子~下圖拍攝於洪儒堂。可以說現在迪化街走一遭,如果你看到圓柱形的屋子,基本上當時都是洪清標蓋的房子。
現在洪儒堂三進街屋內,第二進到第三進的紅磚牆上,還可看到日治時期的s紅磚,也有台北城牆石,下圖右側就是城牆石。如果你在迪化街別處看到城牆石,應該也是當年洪清標所承包的城牆石蓋起來的。
下圖是當時舊式工法的鐵棍是插入石條內的,這樣硬的石頭要這樣處理,可真不易。
看到第二進的位置有這陶管,過去大家都以為是排水管,但其實是糞管,政府規定歷史建築要保持,洪賑基堅持廚房跟廁所必須現代化,不然房子沒辦法住人,會壞得很快,所以最後僅保留陶管外觀,實際上已經沒有作用。
可以看到陶管上方連結的是浴室的位置,
下圖這幾塊日治時期的S磚、TR磚,在迪化街外觀上不常見,但多少有些家裡或後門還可以看到。
城牆石在洪儒堂斜對面這堵牆上也可以看到,這棟房子應該也是洪儒堂家蓋的。
前面提到洪儒堂曾一度成為廢墟,但第五代洪賑基花了3000萬重新把家裡整修成鋼構,完工於2008年,洪賑基自豪地說,「即使碰到地震,迪化街房子都倒了,我家也不會倒。」
下圖,洪賑基解釋這舊式磚牆上,磚縫上的突起工法,也是舊式的,現在沒人能做了,當時用的是弧度的竹片刮出來的,這工法比我們現在常見的凹進去的水泥縫,還難。
連這舊門上的,本來是石柱,但就是找不到人能做到剛好的圓柱型放入頂端那個圓洞內,加錢也沒師傅願意做,最後只好把門拆了,換成現代門。
下圖是俗稱圓仔的台灣杉木,夾層其實包的是鋼筋混凝土,迪化街的房子每年都在傾斜中,舊式的木板根本無法負荷,空屋也沒法住人,真要保存下一個百年,外觀保存舊樣,內部還是得花點心思,
過往老屋,圓仔上方疊上竹片,就蓋上瓦了,但那樣其實是無法抵擋強風豪雨,現在真要住人,都得依照現有生活模式進行修正。
洪爸爸洪賑基,本身營造起家,也幫過迪化街15棟歷史建築進行修護,洪賑基介紹迪化街有四代歷史建物,
- 第一代閩南式,劉銘傳時代的,舊式磚瓦式、一層樓、與鄰居間有一根壽樑串聯,上方有太子樓這類。太子樓是通風採光用。
- 第二代為洋樓式,四柱三窗、二層樓或三層樓磚砌,李春生把茶葉賣出國時,從國外學回來的樣貌。洪儒堂屬於這時期。圓柱是洪儒堂自己開模,四塊磚可以拚一個圓型,我們以此蓋了21間,每一個山牆都不一樣。
- 第三代巴洛克式,是日本帶進來的,例如土地銀行。
- 第四代為現代主義,出現在日治末期,這時候有鋼筋混凝土出現,ㄇ字型。
太子樓長這樣,下圖頂端那個就是太子樓,通風採光用,沒辦法住人。這棟房子也是清朝街屋,是第一代閩南式街屋。
日治時期的窗子用的是這種滾輪式的
洪爸爸手痛,還幫我示範如何上下拉窗戶的模樣,沒剪輯直接上原片~~哈哈哈
下圖這凹凸牆也有故事,這是用傳統工法製作的牆,材料是貝殼砂(牡蠣)、麻絨、石灰、麻糬,會熱漲冷縮,有些人會以為這是水泥沒有糊好,但其實是依照舊式工法材料製作,才造成現況,這並非水泥牆。
日治時期,強迫大家學習日語,為擔心漢語失傳,以打石班營生的洪清標偷偷聘請「篇竹先生」到府於晚上教子弟中國古文學,「篇竹先生」還幫洪清標五個房的小孩取學名,第三代長孫洪江林的學名即為洪儒霖,其他房學名有洪儒海、鴻儒聲、洪儒沛,後來又加收其他學員一起上課,本屋始被稱「洪儒堂」。
初期,洪爸爸給我資料中寫的是「編足先生」,網路上我完全查不到相關資料,但卻很想知道這號人物,因為他與台北的詩社有深切關係,肯定不是一般人物,後來洪爸爸重新給我正確名稱「篇竹先生」,立刻就查到了資料,還真是一位大人物。
原來陳祚年先生原名陳宗賦(1864-1928),字祚年,號篇竹,泉州人,世居大稻埕,當時稻江一代青年多受其教育,他善對聯、書法,各種字體都擅長,其後代姪孫、學生陳華堤幫陳宗賦先生於1970年出版了《篇竹遺藝》以茲紀念,陳宗賦也曾從於張希袞(1849∼1940),並擔任台北有名詩社—瀛社創社元老之一。
陳祚年先生在明治三十五年(1902),曾在「閩報」主筆政,1915年《台灣日日新報》為慶祝「始政二十年」,自七月到十月陸續刊登七十多件展覽會出品書畫,也包括陳祚年的作品(參考《日治時期台灣出版之書畫圖錄》,葉碧翎,2015)。台灣知名書畫家曹秋圃於日治大正十一年(1922)入瀛社,也從學於陳祚年,其作育英才無數,且本身才懷洋溢,非等閒人物,可惜甲午戰爭後,可能因戰亂問題,他的作品留存甚少。
洪清標48歲(明治3年/1871—大正7年/1918)去世,其妻洪陳乃活超過百歲,還當選過模範母親,當時這棟三進屋住了七、八十口人,洪陳乃成為大家長,這位堅強的女性,在當時如此動亂的時局能屹立不搖,且鄰里與她都相熟,肯定不是個簡單人物,
下圖左為第二代洪清標的畫像,右為洪清標之妻、百歲人瑞洪陳乃1975年時抱著Jason的照片。
看來第二代去世後,由第三代洪儒霖續與「篇竹先生」邀請其他名儒成立詩社,切磋文藝,當時參與者包括永樂國小校長陳清吉(民國41年任職)、太平國小第一任校長徐風詮(民國34年任職)、太平公學校校職員陳華堤(他就是陳宗賦的後代)、大同公司創辦人林煶灶(日治時期稱—協志商號),廣播主持人林子惠等都是詩會成員,林子惠本人就是洪儒堂的學生。
Jason笑著說,洪家人教育也意外有相似點,第四代阿公洪貽謀畢業於「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簡稱「北二中」,是日治史上重要的反日與左派運動聞名,後來改名成功高中,後來洪爸爸洪賑基、Jason洪鉅昇與弟弟也都畢業於此,Jason說後來才知道原來阿公時代意識上就如此先進,所以現在大門木門才刻台灣國的國訓「忠孝節義」。
說起這個漂亮的木門,是我想前去拍照的主因之一,現在哪裡還有這樣手工藝的木門?這是洪家人的想法,然後委託木匠製作的。
上方的「謙和勤儉」是洪家家訓,「忠孝節義」是台灣國訓。
仔細瞧瞧這木門上雕刻也是有深意的,這都是有對應的。
謙|芙蓉|春、和|荷花|夏、勤|海棠|秋、儉|梅花|冬
福|蝙蝠、祿|花鹿、壽|仙鶴、喜|喜鵲
例如,門上有謙字的部分,花瓶內的是芙蓉,代表的是春天,同樣的花瓶內的花依序代表四季節不同的花。
下圖我只是從中挑出一些比較喜歡的圖案來呈現,可以看到左邊到右邊是仙鶴、花鹿、蝙蝠。
來細看一下雕刻吧,這位師傅也是厲害人物。改天來請問一下師傅名字。
下圖為代表冬天的梅花,位於儉字門上。
過去,迪化街是傳統一塊塊拆卸的木門,但實在不方便使用,且毫無防盜功能,所以還是改成現代門,洪家刻意仿舊樣式做了一個拉門式的木門。
畢竟是一個從清代福建來的漢墾民族,至今也有百多年歷史,肯定有諸多資料,但過去洪家沒有仔細記錄過家族歷史,圖片也四散,沒有系統性整理,撰寫這篇文章前跑了一趟迪化街與洪爸爸當面採訪、拍照,回來透過Jason詢問洪爸爸相關問題,過去有十多年不在台灣的Jason與我這個撰文者,共同拼湊還原歷史,然後至今一直在修改中^^有時回頭看,時間兜不上,就得再繼續問洪爸爸。
建議也有深厚家族脈絡的人,若要逐步建立家譜、傳承家族歷史的朋友,不要拖延,趕緊逐步寫下自己家族史,片段還原都可以,未來也有機會從點、線、面拼湊出來完整的脈絡,不及早開始,照片等資料消失不見,族人也老去,要還原就很難。
下次大家經過洪儒門時,平常日可以詢問看看是否可以入內參觀,其實Jason會很樂意歐~特意跟Jason要了張全家福~這是洪家第六代~幸福一家~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89號(捷運大橋頭站過來走路十分鐘可抵)
☆用文字,帶你妳翱翔世界☆歡迎按讚+分享!
【旅遊‧上癮‧鴉片館】 切換『搶先看』,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歐~
延伸閱讀
台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台灣寺廟裝飾藝術的頂尖寶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台北大同●有記名茶Wang Tea●全台至今唯一堅持傳統「焙籠間」製茶的大稻埕百年茶廠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台北大同●納豆劇場+台原亞洲偶戲館●閩南風與日治洋樓的百年相遇/文創化老茶行
台北大同●迪化207博物館●迪化街百年藥行舊址/私人博物館典藏臺灣最美的風貌
台北大同●花日紙●美拍的新秘密基地/古厝與歐式花藝的精心結合/花藝婚紗好去處
台北大同●張協成石廠●台灣最古老僅存石廠傳奇/打石仔巷歷史建築搭配日好食堂
台北大同●長安西路與天水路口●百年歷史的折衷主義建築/華麗巴洛克轉身風采依舊
台北大同●台北霞海城隍廟●陳天乞交趾陶+陳壽彝壁畫/集結國寶匠師裝飾藝術大成
台北大同●佳興魚丸店●(附菜單)迪化街飄香60年的魚丸老店/大稻埕巷弄銅板小吃
台北大同●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舊址/市定古蹟/緬懷當年茶葉、娛樂事業大王身影
台北大同●延平北路二段272巷20號●曾經的”好美茶行”/山頭鮑魚勳章與八卦圖案同體
台北大同●安西街老屋●鑽進迪化街巷弄、欣賞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大橋頭站景點
台北大同●金仙魚丸店●迪化街最好吃的蝦捲滷肉飯/永樂市場美食/同場加映:大峰冰果室的剉冰與燒仙草
台北大同●鎮記聚福藝●歷史建築/仿英國維多利亞紅磚建築/大稻埕老屋/涼州街老屋
台北大同●津美妙Jmm canteen●(附菜單)傳統街屋內享受台式乾拌麵的特殊風味/醬料研發用心
台北大同●同安樂●(附菜單)外面吃不到的陳悅記家族私房菜/百年珍貴的服飾展覽
台北大同●當代藝術館●百年日式紅磚古典建築/尋常小學校散發不尋常的現代美感
台北大同●復興客棧●(附菜單)每樣都有與眾不同的媽媽味/火星餅乾的中式料理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