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是個苦難之地,從荷蘭殖民地、日本殖民地,到後來國民黨來台又被統治,但不管如何,這塊土地曾經經歷過的所有,都是不可抹滅的歷史。
日治時期,明治維新時代,在台灣留下許多經典建築,台灣研究日治時期建築的權威就屬成大教授傅朝卿,傳統建築則是李乾朗老師,但他現在很少任課,偶爾有講座,這兩位老師的文章著作都值得大家翻閱。
最近從圖書館借了傅朝卿老師的《台灣建築文化遺產-日治時期篇》,紀錄1895-1945年間的建築,翻到一篇"台北市建成尋常小學校"?還在想說這是哪裡?原來是台北當代藝術館。
今年疫情關係,出不了國,即使夏天,我還是頂著酷熱(台灣越來越熱啦)跑了一些地方拍照,大同區真是古蹟的寶藏,從中山捷運站出來,步行很快可抵台北當代藝術館,當時這所尋常小學校現在變身成為藝術館後,部分建設則被劃為建成國中校址。
下圖為原來小學校的東側古蹟校舍。屋頂下方三角型木柱屋簷是其特色之一。
日治時期,日人不願意跟台灣人念同一間學校,日本人念小學校,台灣人念公學校,但有錢人家或名門望族的台灣人也可以去念小學校,小學校的師資等等肯定都優於公學校。
小學校初期學制課程與日本當地有異,後來明治35年則把課程與日本統一了。當時台北有八所尋常小學校,建成小學校創立於日大正8年(1919),但初期借用城北尋常小學校址(樺山小學校),到日大正9年校址部分完工,才陸續搬入現址,隔年日大正10年(1921)這座建築完工,後來又擴建校舍,日昭和9年(1934)完成U字形校舍。
建築於民國85年(1996)被指定古蹟,改為第二美術館,2000年時改當代藝術館,2001年開幕。
這棟U字形建築,中央為主要出入口,入口上方有鮑魚勳章,兩側為希臘羅馬立柱,入口上方是中央閣樓,閣樓屋簷下方有托次坎柱,主要只是用來支撐之用。
入口前的旋轉樓梯也是當時穿孔城市聯展時的作品之一,並不是原來建築的物件,走上樓梯展示廢棄中央通訊社員工宿舍檔案照,以及電視牆上閃現首架米格15戰機投奔自由墜毀畫面,展覽完畢後已經撤除。
這棟建築基本上裝飾簡單,鮑魚勳章只有入口處可見。
兩側柱頭為科林斯柱式,特色是外翻的毛莨葉(Acanthus)。
下圖為屋頂小塔與閣樓窗,塔內是木構造,外覆銅皮。
建築入口處的兩側有邊門,下圖為邊門之一,
柱頭也是科林斯柱式
入口進入後一樓,西側原本是放置天皇像的地方,還有校長室與職員室與一般教室,東側是會客室、事務室、醫務室,
現在一樓已經作為兒童室、販賣部、還有展覽室。
但還可以看到當年紅磚拱圈的樣式,保留完善。
大門入口盡頭現在也規劃為展場,這次來剛好是《穿孔城市》,策展人為黃海鳴,參展藝術家有18人,包括:姚瑞中、顏忠賢、鄧堯鴻、許惠晴、黃彥超、朱駿騰、陳伯義、洪譽豪、鄧雯馨、陳毅哲、唐唐發+ FIDATI (PINDY WINDY)、張徐展、梁廷毓、林羿綺、郭俞平、郭奕臣、吳宜樺、陳宣誠。
下圖為鄧堯鴻 Deng Yau-Horng的作品《繭影 Shadow of a Cocoon》,這些巨鼠的骷骸從一樓頂垂降,這些都是存在生活中最真實的景象,窗戶部分可以連結到後面的建成國中,過去兩處是互通的。
入口右側為視聽室。
本來我只想進來拍建築,但僅只有一樓保留紅磚拱圈最完整,其餘部分都成為展廳,但我還是買了票去參觀穿孔城市。
另一側展廳的部分,也一樣有紅磚拱圈。牆上作品為陳伯義 Chen Po-I的《步移景換‧華江陰陽 Yin Yang Huajiang─Wandering Scenes of the Collective Housing》,展示了艋舺華江整宅老建築。
下圖位於一樓樓梯口的作品,為藝術家唐唐發Tang Tang-Fa+ FIDATI (PINDY WINDY)的《印尼雜貨店在台灣 Indonesian Grocery Store in Taiwan》。陳列一系列乘載著印尼家鄉情感與生活文化習慣的物件,投影在牆上的是印尼皮影戲偶,為唐唐發根據《羅摩衍那》故事所繪製而成。
下圖這印尼捏麵人偶是PINDY在臺灣擔任看護期間學成的捏麵人手藝,看這模樣讓我想起台北車站前席地而坐的景觀,好不熱鬧。
二樓空間,正中央本來是大禮堂,其餘則是一般教室,現在則作為展場使用。
下圖為陳宣誠 Eric Chen的《剖視島 Section Assembly Island》,可以循木階梯而上,每一個角度都是不同的城市縮影,還搭配音效。
很有趣的是《剖視島》這作品,連結了藝術家郭奕臣與朱駿騰的作品,乍看以為一整組是一個作品呢。
郭奕臣《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以始祖鳥圖像、人類首次登月的蘇哈相機、米格戰機與各式物種的鴿舍裝置,象徵人類從爬行類過渡到鳥類的太空競賽。
下圖為鴿舍的概念,
二樓地板玻璃可看到一樓垂掛的巨鼠骷骸,這是城市裡最雄壯的穿梭部隊之一。
這一棟ㄇ字形建築,與傳統三合院是相反方向,開口向後,整棟建築屋頂是木衍架外覆瓦片,也是特色之一。
展覽已換檔,要了解更多者可以參考網址。
旁邊的建成國中也非常漂亮,可惜不能進入,校舍部分也是沿用自現在這棟當代藝術館的建築,就是當時尋常小學校的校舍。
沒有超廣角,還真拍不了這空間。
疫情期間,進來藝術館都有相關防疫措施,保護自己,也保護大家。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電話:02-2552-3721
開放時間:10:00~18:00(休周一)
☆用文字,帶你妳翱翔世界☆歡迎按讚+分享!
【旅遊‧上癮‧鴉片館】 切換『搶先看』,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歐~
延伸閱讀
大稻埕160間最有故事的美屋懶人包
台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台灣寺廟裝飾藝術的頂尖寶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台北大同●有記名茶Wang Tea●全台至今唯一堅持傳統「焙籠間」製茶的大稻埕百年茶廠
台北大同●迪化街60間最經典華麗街屋懶人包(上)●2020迪化街最完整對照圖文全攻略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台北大同●納豆劇場+台原亞洲偶戲館●閩南風與日治洋樓的百年相遇/文創化老茶行
台北大同●迪化207博物館●迪化街百年藥行舊址/私人博物館典藏臺灣最美的風貌
台北大同●花日紙●美拍的新秘密基地/古厝與歐式花藝的精心結合/花藝婚紗好去處
台北大同●張協成石廠●台灣最古老僅存石廠傳奇/打石仔巷歷史建築搭配日好食堂
台北大同●迪化街(中、北街)100間最有故事的華麗建築懶人包(下)●北台灣鮑魚勳章最全最多就在迪化街
台北大同●長安西路與天水路口●百年歷史的折衷主義建築/華麗巴洛克轉身風采依舊
台北大同●台北霞海城隍廟●陳天乞交趾陶+陳壽彝壁畫/集結國寶匠師裝飾藝術大成
台北大同●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舊址/市定古蹟/緬懷當年茶葉、娛樂事業大王身影
台北大同●延平北路二段272巷20號●曾經的”好美茶行”/山頭鮑魚勳章與八卦圖案同體
台北大同●安西街老屋●鑽進迪化街巷弄、欣賞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大橋頭站景點
台北大同●金仙魚丸店●迪化街最好吃的蝦捲滷肉飯/永樂市場美食/同場加映:大峰冰果室的剉冰與燒仙草
台北大同●鎮記聚福藝●歷史建築/仿英國維多利亞紅磚建築/大稻埕老屋/涼州街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