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迪化街,鄰近淡水河,是早年台灣經濟貿易的重心,許多商人因此富賈一方,1920~1930年間是迪化街的黃金時期,也讓這裡櫛比鱗次的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等不同風格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興建,經過多年來演進、整修,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台北市古蹟建築的經典之處,也是台北最重要的代表性老街。

這裡老屋修復的數量與整條老街建築的整治保存,可以說是臺灣老街中經營與整理最完整的地方,每逢假日超多免費導覽解說活動,大多集合點在第一銀行前廣場,也就是霞海城隍廟旁。

當年仿巴洛克式建築,在台灣興建的原因,源自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台灣實行街道改正計畫,當時日本明治維新時代開始接收大量歐洲文化洗禮,而他們也將這些歐美建築元素引進臺灣,藉以取代當時臺灣主要的閩南建築風格,打算把臺灣建造成小歐洲。

當時永樂町的大戶人家,紛紛在山牆上雕塑出仿日本家徽式或希臘羅馬風格的浮雕裝飾,這整條街的建築很豐富,除仿巴洛克式的華麗建築外,還包含閩南、南洋風味、歷史主義、洋樓式建築。

當時,日本政府引進福建常山的木雕工人,製作巴洛克式的圖騰紋飾,蓋了現在的總統府、監察院、台北賓館、自來水博物館,這些工人後來也幫民間蓋房子,因此融入了臺灣民間風格,例如在一些建築立面上可以看到中文姓氏或行號、匾額等等。

這系列文主要介紹立面山牆與建築,還有家族介紹等,全因我太喜歡這些風格了,因為照片過多,分成上下兩集呈現南街到北街:

  • 上集|整理了南京西路→民生西路段的迪化街老屋(南街段)
  • 下集|整理民生西路→民權西路的迪化街老屋(中、北街段),一直到十連棟

下集在此

台北大同●迪化街(中、北街)100間最有故事的華麗建築懶人包(下)●北台灣鮑魚勳章最全最多就在迪化街

根據李乾朗老師分析迪化街的街屋建築,有三種風格形式,分別是不同時期的產物,其中為日治時期喜愛洗石子結合紅磚的建築風格在迪化街最常見。

  • 第一階段|閩南式建築|1853年左右|代表建物:林五湖命相館(林家古厝)本館:下集會介紹到這棟
  • 第二階段|仿巴洛克式風格|1910年前後,明治末、大正初 |代表建物:郭怡美(下集介紹)、顏義成商行
  • 第三階段|現代主義建築|1923年|代表建物:乾元蔘行

還有人分出第四階段,是七零年代後,街道內縮時期。

接下來就開始欣賞照片吧! 

 

南京西路241、243、245、247、 249、251號

走到迪化街入口,就可以看到兩棟醒目的大型建築物,雖然門牌號不是迪化街,但這兩棟建築物與迪化街脫離不了關係。

這一大棟2008年被定為歷史建築,屬於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前身為板橋林本源家的茶行「林本源維記興業株式會社」,室內可看到長形店屋形式,還有天井格局,為日治中期的折衷主義RC構造。

目前南京西路241為Mikkeller Taipei 米凱樂啤酒吧大稻埕店,是米其林愛用的啤酒品牌。其餘則為宇寧西服、AMG西服的店面。

設計師是木工大師傅陳應倫與其子陳明財,而這位陳應倫雖出身傳統木工,但後來也受到西洋建築訓練,這棟房充滿西化元素,下圖看這裝飾兩邊雷同卻不完全一樣,是純手工的映證。

下圖的圖騰兩邊類似也不完全一樣,窗戶下方還有花草圖騰的連續裝飾。


下圖上方的花草就完全一樣,看來是翻磨製作,

貫穿二三樓的立柱,作為每一棟門牌號的隔間,柱頭為希臘柯斯林式,但柱身完全沒有凹槽。

而這位陳應倫還有一位很出名的弟弟~陳應彬,可是台灣彰派的木匠名家,他們的父親也是木匠。

最上層的女兒牆裝飾也很細緻,不馬虎,

1884年時,劉銘傳邀約林維源與李春生一起開闢建昌街、千秋街、六館仔(清朝時期地名),興建洋樓給外商租用,兩人更合組"建昌"行號來推廣台灣茶,

臺灣第一條洋樓街~千秋街、建昌街街屋介紹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林家後代在這裡打造"建祥茶行",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茶行。

這棟房子興建於日治昭和年間,從屋簷到柱子、立面充滿花草線條的華麗裝飾。

南京西路237號與迪化街一段2、4、6號這一連棟|現代主義|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靠近迪化街這棟兩層樓洗石子立面建築,為民國40年時興建,三角窗這棟237號目前為Mimosa Coffee & Tea 進駐,這建築頗有現代主義風格,也是三角窗位置,建築立面線條簡潔俐落。

建築物本身保留四柱三窗之紅磚立面形式,極具保留價值。

柱子本身為節柱式,

這棟門牌號包含小花園鞋莊為止,

旁邊的香菇大王地段則屬於迪化街一段2號,加上隔壁4(寫廣告牆出租這棟)、6(現經營悠哉悠齋)這三棟都一起被列為歷史建築。

但這幾棟看起來很像,應該是同時間製作的,可能連師傅都同一批?中、北階段其實也滿多這種現代主義式的建物。

小花園鞋莊的山頭裝飾簡約,沒什麼特別之處。

迪化街一段2號|香菇大王|文藝復興牌樓|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下圖為香菇大王這棟的山頭,純手工。這兩棟建築都是日治時期風格,方正簡約。

迪化街一段6號|悠哉悠齋-丹祿專賣店|現代主義|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興建於大正11年4月1日(西元1922年),被認定為歷史建築的原因在於這幾棟建物保留四柱三窗之紅磚立面形式,所在區位有迪化街「入口印象」的效能,整體保存可維持街道景觀並呈現街區歷史風貌。

迪化街一段8|洋樓紅磚

8號維鴻布行為洋樓紅磚街屋,使用台灣的清水紅磚,平直的女兒牆中間為綠柚花磚,女兒牆下簷間線腳細緻,連續拱卷仿南洋殖民地式風格,為四柱三窗格局。

迪化街一段10號

10號這棟為現代主義街屋,細條簡潔。

迪化街一段3號|花生騷

這幾棟建物都屬於盛行於20世紀的現代主義風格,特色就是簡約、沒有華麗裝飾,所以視覺上較不精采,到霞海城隍廟那一段與中段的建物就較多仿巴洛克式,最漂亮精緻。

鐵窗都屬於幾何紋樣的回教抽象圖案。

迪化街一段13號|7-11|洋樓紅磚街屋|文資局定義:歷史建築

迪化街一段17號|增和布行|洋樓紅磚街屋|文資局定義:歷史建築

創建於1947年的這棟紅磚街屋,不仔細看,都容易被忽略開了一間小七,13、15都屬於洋樓紅磚街屋,可以走進去小參觀一下街屋內部形式。


這棟建物為日治時期的永樂町二町目41、41-1、42番地,大正年間曾將原本的土角厝改建為二層加強磚造洋樓,後側則留為空地。

約在1940年代初期,時值二次大戰期間,全棟拆除改建成防空壕。民國36年(1947)重新新建第一進,就是現在門市的地方。

民國38年(1949)並增建第二進。前後進之間隔一天井空間,為目前平面格局。

可以看到天井處還保留竹節式排水管,這排水管形式在千秋街屋也可以看到。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後期又因使用上需求,在天井地方增改建其它使用空間,平面雖因分割略呈不規則形,但基本上仍維持大稻埕地區傳統長條街屋的形式。

看起來不起眼的17號增和布行,建物為甬商(寧波商幫)代表之一翁明昌在臺灣發跡前營業地點,見證台灣光復後的布業發展。

建物產權為蘆洲李氏族人所有,自大正8年(西元1919年)就是李氏族人在大稻埕建立之據點。第一進(迪化街一段17號)為民國40~50年代改建,第二進為磚造瓦葺建物,後半段為民國41年增建,修改部分過水廊為室內空間,屋頂於同年重作。

一旁巷弄內地址為南京西路233巷16號的店屋(老媽麵店旁),也一併被列入歷史建築,

我們可能都以為山牆裝飾最華麗的才會被列入歷史建築?但其實不然歐!

 

迪化街一段14巷|職人巷

兩年前,由當地文創團隊開發迪化街南街巷弄,找出在地特色所推出的職人巷,有彈月琴及三線的、做訂製西裝 凱恩洋服、 丹寧弄 Denim Zone 單寧布訂製、積木藝術 歪樓樂高積木藝術空間、 塔可手工皮雕、生南藥行、 幻猻家珈琲 Pallas Café、花 毛小孩、 拾肆號洋行 …大家有空可以去探查一番歐。

這裡風格跟中山區的赤峰街類似,建物是同時間一起建起來的,表面為防空色磁磚,都還有漂亮的木窗、木門。


巷弄口、位於迪化街一段12號的阿華大腸麵線臭豆腐,也是在地老店。


迪化街一段21號|永樂市場|洋樓紅磚街屋

光復初期,台灣茶葉不敵印度茶葉競爭,日漸衰退,逐漸轉向布料批發,永樂市場曾經也十分風光阿!

這建築屬於洋樓紅磚街屋,

下圖為當時的永樂町市場,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

永樂市場內部現在多為修改衣服的小隔間,中間則販售食物與食材,個人最愛 林合發油飯,不過只賣早上,迪化街巷弄內還有一間 吉贊油飯 也很出名。

台北大同●永樂市場美食●林合發油飯/三發點心總匯/割包

根據永樂市場官方網站說明,永樂市場原名「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民國前四年(1908)成立,當時日本商人大量輸入日本印花布料,以此作為進口批發中心,光復後成為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零售中心。

原市場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拆除,然後在原地重建於1985年完工,並於原地改建為「永樂市場綜合大樓」,總稱“永樂市場”。永樂市場除販售生鮮產品及日常用品物,並以批發、零售棉布及加工產品著稱。建築是四層樓結構的鋼筋水泥建築物,四層樓的建築物布市主要集中在二樓和三樓,一樓是生鮮市場及少數的布的週邊商品,四樓為美食廣場小吃街。


永樂市場一部分為大稻埕戲院,許多傳統布袋戲、豫劇、國劇..等等表演固定於此演出。

市場外則有一些小店,下圖這間 古早味顏記杏仁露 也是30年老店,這間花生很出名,常看到他們直接在門前煮花生~

迪化街一段22、24、26、28

這一大棟三層樓建築,風格融合"英式維多利亞紅磚屋"與"巴洛克式風格",

從左至右,22號~德和中醫診所、24號~新協興商行、26號~知藝服裝設計、28號~兩江醫院、30號~老潘魷魚羹,都屬於"四柱三窗"格局,

下圖為2020/08拍攝的,立面的雜草有修整過了。

這棟兩江醫院很少人介紹的,但主人可是大有來頭,根據魚夫的一篇文介紹,這棟建築創設於1923年,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醫院內科部"江景勤"及外科部"江立托"二位醫師,後來江立托轉去新加坡開業,剩下江景勤個人經營。

在戰前,他的家庭背景即是總督府治理下的典範,記載了許多江景勤的資料檔案。

其中知藝與兩江醫院、老潘三樓的柱子看來類似科林斯柱式,知藝的鑄鐵窗樣式為勝利紀念碑。


這間老潘魷魚羹也是30年老店了,最近立面的樹枝被清除過了,

22號~德和中醫診所

這山頭上的巴洛克式裝飾與古典柱頭都很華麗,鮑魚勳章中間的金色與兩側垂穗也是金色,很有art deco 風格。

迪化街一段32巷2號|大山行|文藝復興牌樓厝街屋

原始建築是一間玉同齒科,早年一樓曾經營7-11,後來便利商店移到入口處附近了。

立面屬於"四柱三窗"格局,窗戶為左右開窗。

下圖為2020/08拍攝,店面已經由咖啡廳進駐,不過迪化街的商舖易主很頻繁,大家認明建築就好。

三樓有漂亮的弧形陽臺,小陽臺利用幾何圖形鏤空與泥塑、花磚等作為裝飾,


拉近一點看,最兩側是泥塑花紋,再來是老花磚,搭配圓形、拱形、六角形等鏤空造型,


在洗石子樸素的色澤上,裝飾金色的鮑魚勳章,頗有畫龍點睛之功,而這種華麗金色系,又滿有Art Deco的味道。

2020/08拍攝的,可以看到左側老潘與兩江醫院立面的雜草被清乾淨了。


迪化街一段34號|屈臣氏大藥房|市定古蹟(2005)

這棟樓在迪化街非常有名,興建於1917年(清朝年間),興建者為李俊啟,他本身原本在彰化員林一代作藥材生意,後來到迪化街開設屈臣氏大藥房,以批發進口藥為主。

1966年時,這棟房子不甚遭祝融之災,燒至剩下立面,重建過程中因為產權問題延宕許久,後來由李氏子孫李永崇負責重建,

有一說這棟房子與屈臣氏無關?但有一說他在日治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的在台代理權,又有一說他後來並沒有取得授權,無論如何,這棟建築現在作為小藝埕之用,業務與藥房無關了,是賣臺灣的文創類商品。


位於三角窗,立面連結兩側造型宏偉,窗戶為上下開窗,上頭女兒牆還寫上屈臣氏三個字,並標示年份。


女兒牆上為中文,中段則標示英文,還有漂亮的花草裝飾。


這是當年的註冊商標呢,寫上"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雙龍互助七層寶塔,已經成為這棟建築的重要印記。


洗石子建築,色澤樸素,這顏色也用得雅致。

迪化街一段38號│迪化街郵局

38號為迪化街郵局,興建於1915年,為四柱三窗格局,上下開窗,二樓窗戶外的鑄鐵窗為拜占庭式圓圈圖案。

這間郵局傳說是蔣渭水拍發國際電報的地方,但其實那封電報並不是在這裡拍發的,而是蔣渭水叫他兒子去北門郵局發的。

這屋頂上的燈,還是倒蓮花雕塑。

假日木門不會關,內部牆面有小小的說明牌,但說明內容有點錯誤。


迪化街一段40號│慶元藥房|文藝復興牌樓

40號為慶源藥房,屬於文藝復興牌樓,山牆頂端的裝飾為四葉紋,是仿日本貴族的家徽,為四柱三窗格局,上下開窗

近看四葉紋的徽章,上方還有一根避雷針,兩側漩渦式收頭。


三樓小窗台也很漂亮,下方還有托架。

迪化街一段42號|乾元百貨行|文藝復興牌樓

這間不是大家熟知的74號的乾元蔘藥行,招牌上寫創立於1875年,跟74號的蔘藥行是兄弟分家開的。

看這漂亮的鮑魚勳章,也是徽章式的圖騰。

三樓陽台中間裝飾了綠釉的花瓶欄杆。


迪化街一段44號|大稻埕故事工坊|文藝復興牌樓

屬於三層樓的角地建屋,也就是現在說的三角窗,立面為洗石子。


這棟三角窗位置的建築也非常漂亮。


山頭裝飾鮑魚勳章,上方又疊上了一層仿荷蘭階梯狀的牆面,最頂端的漩渦式雙捲的最頂端是一顆小扇貝,這間作為住家與商家混合使用。

迪化街一段60號生記藥行

迪化街一段61號|台北霞海城隍廟

這間屬於廟宇,可說是迪化街上最興盛的一間廟宇了,內部還有一些國寶級匠師的作品,很值得一看,所以我特別獨立一篇撰寫。

台北大同●台北霞海城隍廟●陳天乞交趾陶+陳壽彝壁畫/集結國寶匠師裝飾藝術大成

62正隆染料、64湘帝燕窩、66聯暉繡莊、68偉誠

這一長排中62、64、66這三棟格式相同,仿英式維多利亞紅磚風格,但看資料,62這棟是70年代興建的,

62、64、66這三棟式洋樓紅磚街屋,皆為三層樓建築,只是68這棟兩層樓。


迪化街一段65號|百恆藥材

迪化街一段67號|民藝埕|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外觀不起眼的現代主義建築,可是大有來頭。建築物始建於1923年,立面雖已重修,但仍存原格局。

這棟房子曾為大稻埕名醫郭火炎及台南幫候家所有,前身是茂元中藥鋪,在迪化街頗有名氣,郭雪湖的畫作『南街殷賑』的街景描繪,亦可見其留存在畫中,見證此街商業發展榮景。

  • 郭火炎,本身出生自鹿港,他後來也在永樂町開了郭小兒科醫院。
  • 台南幫,統一企業、台南紡織都屬於台南幫,最早源自日治時代,台南北門商人侯基建立的新復發布莊,是台南最大的布莊,後代侯雨利也成為台南幫第一代主要領導者之一。

郭雪湖為大稻埕人,在中央社一篇報導中有這張『南街殷賑』圖(目前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中,左側果然有茂元藥店ㄟ,可是畫中是三層樓高,但現實中只有兩層樓。

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時大稻埕熱鬧如過年般~現在年貨街都可能沒種氣氛了。


迪化街一段69號|枝仔冰城

台南知名的枝仔冰城,到迪化街插旗,還選了漂亮的老屋作為基地。

這棟外觀不甚特別,但用的是十三溝面磚阿。

為了拍室內隔間,我特地去消費了一杯冰淇淋,狹長型的典型迪化街屋。

迪化街狹長型的街屋型式,其實挑一間看,就大概可以了解左鄰右舍內部的格局。


中間有一個漂亮的天井。

以前台南的枝仔冰城,可是老台南人記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最愛去吃香蕉船,好大一盤又彭湃。


東西好不好吃是其次,主要是來拍屋子咩



迪化街一段70號|花旗坊八仙果|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藥材行興建於1968年,至今52年歷史,因為是後期建的,仿英式維多利亞紅磚風格,整棟看起來很新呢!


也有漂亮的山牆與兩側的矮柱。


從側面看,後面還有延伸的建物,且比第一進建築還要高。



迪化街一段71號|乾元蔘藥行|現代主義

這屬於1923年代建造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大量使用直線條,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簡化的幾何體。

柱子還有竹子節,都是屬於簡化後的幾何體,這間幾乎所有人談到迪化街的建物代表,都會被附帶一提。


顏色上也喜歡用防空色~淺綠,例如這間賣人蔘的,就在山頭上開了一個牛眼窗,窗外設計兩顆人蔘,上面還有淺綠色的葉子。


這個牛眼窗裝飾是迪化街代表性建築~


這棟建物,也是迪化街老屋代表性之一,包含水平狀山牆、竹節式壁柱、人蔘圖案圍繞的牛眼窗、下方三個盲窗、鑄鐵欄杆、線條明快的匾額框。

乾元藥行於1896年由張清河創立,他在1917年過世後,由股東陳茂通接手經營,其後歷經數任經營者,至今仍於迪化街營業。陳茂通善於使用廣告宣傳,如1923年6月22日於《臺灣日日新報》登報宣傳霞海城隍廟祭典期間,元丹及同行所自製之丸散。均打7折優待,陳茂通可以說是乾元藥行的功臣,蔘藥行在他手上發達興家。

其他如參茸燕桂、生熟藥材,凡購買1圓以上者,打95折優待,購買還可採現金或使用支票。<以上文字取自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網頁>

這間藥行也是迪化街的老字號了

下兩張圖取自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網頁,是刊登在1928年《臺灣新民報》的廣告乾元藥行與信封,以前的排版樣式古樸又可愛。

 

對照1923年迪化街景明信片,真是有趣極了,

A「茂元參茸燕桂藥材發行」、B「協吉成」、C「乾元行」、D「體天儀時計商店」,左側依序為E「東西藥房藥局」、F「高源發綢緞商行」、G「黃裕源綢緞布疋」<圖取自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網頁>


然後,繞到乾元後面,會發現別有洞天。

乾元正面是洗石子,現代主義風格,後面的部分卻是紅磚洋樓風格,這棟應該有差不多三進的深度,後面是倉庫,所以直接就在匾額處標明這裡是倉庫區,進出貨從這裡。

紅磚縫的水泥是突出式的,這種砌法比常見的平塗式還不容易些,也更顯身價。

 

一樓處由三個拱券門連起來。


倉庫堆積不甚整齊。圖右側可以看到當初與隔壁簷廊以拱門連接,只是現在封起來了。


屋角裸露出來的紅磚,是日治時期生產的TR與S紅磚,當時用的材料等級很不錯的。

這條巷內也有幾棟老屋在做生意,左鄰右舍可以走走看看。

迪化街一段77號|黃永生蔘藥行|文藝復興牌樓

四柱三窗格局,黃永生蔘藥行民國55年起家於板橋,民國99年入駐迪化街。

 

這棟使用的也是溝面磚,就是1920年代北投窯場生產的十三溝面磚,表面有凹溝,避免反光,所以都說具有國防效果。

這種溝面磚,迪化街中段的怡和泰也有,在迪化街上或巷弄內,都還可以看到一些建物使用。

這山頭裝飾可真是華麗阿!

迪化街一段79號|現代主義|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經過這棟建物,很容易被旁邊的黃永生牌樓給吸引走了,卻遺忘這棟上頭大大寫著吳字的歷史建築,

根據文資局網頁上的說明,這地址為日治時期之永樂町三丁目十八番地,興建於1928年,至今82年歷史,日治時期最先取得者為蘇林氏綢,後轉移至吳玉葵,之後就由吳家後代代代繼承之。

吳家經營「老春成」,從事吳服及棉布買賣,戰後經營「捷利商行」,以從事台日貿易為主,現在店面轉租,但吳家人至今還是住在這裡。

立面四柱三窗格局,細部門窗呈現Art Deco設計風格。

提到迪化街的建物裝飾風格,其實太多元了,從閩南風、南洋風、現代主義、仿巴洛克式、文藝復興、折衷主義,甚至Art Deco等等都很常被提及,一棟建物通常風格都不只一種,

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緣起於20世紀20到30年代,於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展開的設計運動。與歐洲的現代主義同時間發生,所以也深受現代主義影響,但現代主義強調為普羅大眾服務,而Art Deco則為少數菁英與權貴服務。

Art Deco風格受眾多古文明的圖騰影響,例如幾何圖案源自古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文化,常見的有陽光放射型、閃電型、曲折型、重疊箭頭型、星星閃爍型、埃及金字塔型等等。

下面幾張圖,可以看到一些Art Deco常用的圖案,這些元素,在迪化街的建築中也可以看到。

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人也提到迪化街裡也有Art Deco的元素。

迪化街一段76號、78、80|洋樓紅磚街屋

這幾棟都未列入歷史建物,整修痕跡太高,福來許老闆也是喜愛收藏老件的人,裡面展示很多古董。


迪化街一段82號|祥德蔘茸行(現為合藝埕)|歷史建物|文藝復興牌樓

西洋立柱貫穿,主色澤為淺黃綠色的洗石子,

三樓欄杆下為開模印花的西式的月桂葉、鳥、垂花等裝飾圖案,非常華麗。

現為合藝埕經營,販售李亭香的糕餅。

日治時期從日本傳到台灣來的開模印花,台灣稱為番仔花。來細看開模印花的細緻度。

迪化街上很多開模印花的作品,美不勝收。

迪化街一段84號|林合益|洋樓紅磚街屋

這棟屬於洋樓風格,使用台灣的清水紅磚,平直的女兒牆上寫林合益,但現為萬安堂蔘藥行經營。

女兒牆下簷間線腳細緻,連續拱卷仿南洋殖民地式風格,下面搭配綠柚欄杆,一樓前面兩根大立柱,上下都有柱珠,有人說這上下顛倒了?

 

女兒牆兩側,這種類似揉灰?的方式在當時應該很流行,從鹿港、台南一路老屋我都看到這種作法。


來細看這工法。


迪化街一段85號|永盛藥行|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根據文資局說明,日治時期這棟房子本來為黃姓地主持有,根據昭和十三年「台北市商工人名錄」資料顯示,這地址當時開的是時計店,店號為「太生儀」,經營者名為「黃守達」。

戰後幾經買賣,現在屋主姓戴,永盛藥行本來設在貴德街,後來遷於此有四十年。

這棟現代主義式街屋,立面貼的都是磁磚,為典型二進式店屋,年代應在1900-1920年之間。

立面四柱三窗形式,線腳講究。2樓鑄鐵欄杆也為原貌,有藝術價值,這棟有小型地下室,在迪化街區較為少見。

迪化街一段86號|台南農產企業公司|文藝復興牌樓

為四柱三窗格局,柱鐵窗為新古典紋飾,這棟跟隔壁88號的山頭都美得讓人無法忽視阿!

浮塑花飾屬於開模印花,搭配白小口磁磚,是盛行於日治末期的裝飾磁磚。中間球體上方為避雷針。

這圖案仿日本的家徽樣式



中間這內凹處還設計一個小屋簷,為壁龕式裝飾

這兩根柱子工法也很獨特,在迪化街上也少見。

山頭立柱兩側為漩渦狀圖案,極盡華麗之能阿。

 

迪化街一段87號|德成藥行(現為婉藝埕)

此棟為畫家陳德旺先生的故居,女兒牆裝飾華麗,使用白色磁磚與黃色洗石子間雜。

四柱三窗格局,窗戶為上下開,窗框還有特殊裝飾。鑄鐵窗為藤蔓紋飾。


柱鐵窗旁還裝飾開模印花的圖騰。


婉藝埕提供旗袍租借,還可以順便拍照留念。

迪化街一段88號|和億蔘茸|文藝復興牌樓

有漂亮的巴洛克式山頭,連下方裝飾都很華麗,二樓為類似希臘風格的科林式柱,柱頭有外翻毛莨葉片,柱身有凹槽是特色,

柱頭外翻毛莨葉葉片,仔細比對當然與科林式柱不同,模仿品。


這一區塊很類似傳統建築的水車堵,預留中間是要放置匾額?兩側還設計垛頭,圖紋很像雲朵紋

整整棟使用白小口磁磚做為裝飾之一,這白小口磁磚在迪化街很常見,

這鮑魚勳章很誇張,中間的橢圓形上還有加上一層裝飾~旁邊的樹葉都比人家的大片~

這圖案很像是徽章般。


迪化街一段90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建物為一坎二落二過水之店仔厝,前二層樓後三層樓,格局完整且空間具變化性,為迪化街店仔厝典範之一。

建物曾經營醫藥與貿易產業,見證迪化街地方特色產業的歷史,但我看這間現在好像沒在經營了,呈現整修中的狀態,此圖為2020/05所拍攝。

迪化街一段92號|聯通貿易|非歷史建物|興建於70年代

會想介紹這棟,是因為二樓三樓間的花紋鏤空。

這應該也是鑄鐵窗的作法。


綠色用色很雅致,

迪化街一段93號|黃裕生|文藝復興牌樓

屋主原進口森永牛奶糖、艾美司奶粉等南北貨,民70年店舖賣給中醫黃結生,現在迪化街四家店面包括黃長生、黃裕生、長昇、常陞。

以紅磚與泥塑交錯,仿英式維多利亞紅磚風格,這棟也是近期整修的,二樓鑄鐵窗為拜占庭式圖案。


山頭為尖塔形,拉近看這圓形裝飾周邊,其實有鳳梨等水果呢

這棟紅磚看來是舊的,但泥塑部分是現代新製的。

兩顆鳳梨最清楚,還有葡萄、草莓?


迪化街一段94號|坤樹藥材行火星猴子 

前身為坤樹藥材行,現經營為火星猴子

雖無山頭裝飾,但一樣有仿希臘羅馬式柱貫穿二三樓,二三樓間的裝飾圖騰都一樣,這棟與隔壁豐成藥行圖騰相同。

鑄鐵欄杆下還有細緻的裝飾。

這圖案應該是類似某種徽章。

細緻的徽章式裝飾。

一樓店面。

迪化街一段96號|豐成藥行(現為陸寶陶瓷)文藝復興牌樓|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96號為豐成藥行,根據文資局資料說明,這棟建物創建於西元1860~1875年間。

原本建物為「閩南式」傳統街屋,日治時期(1914~1915年)大稻埕地區實施市區改正,改建為現在看到的二層式「巴洛克式」牌樓厝,故於大正14年(1925年)地籍資料登記為「瓦葺煉瓦造貳階壹棟」。

在昭和七年(1932年)將第一進改建為三層加強磚造建築。民國48年(1959年)增建第二進三層。

這立面以洗石子+白小口磁磚裝飾,可看到漂亮的山頭裝飾,柯林式柱貫穿二三樓,


三樓窗戶外有小花台,表現居家休閒的氣氛。

山頭中間預留匾額位置,但匾額卻未放置於此。

迪化街一段97號|正元蔘|現代主義

門口的永樂車輪餅也是迪化街美食之一。

迪化街一段98號|良品開飯

這棟建築沒有特色,但賣的內容物特別,主要將南門市場的精選美食帶到迪化街來。


迪化街一段100號|金溢堂|文藝復興牌樓


山頭上漂亮的鮑魚勳章,兩側漩渦式收頭製兩側矮柱,柱身有凹槽,這棟裝飾真夠華麗的。

這窗戶頂部輻射狀的圖案,也很art deco,這種窗戶圖案在迪化街也很常見,應該說,日治時期建物很常見。


二樓柱子為混和柯林式與愛奧尼克柱風格,應該說迪化街上的希臘羅馬柱頭,充滿混和風味。


山頭下的花草紋飾,來自聖誕節的裝飾物演變而來。


這翻模工藝真是美極了。



迪化街一段102號、104號|文藝復興牌樓

義裕行(102號)與春元行(104號),義裕公司這棟是布商"謝成源"的宅第,興建於日治時期,後來他投資台鳳公司,帶領業界開啟將台灣罐頭外銷的趨勢,故山牆上可以看到鳳梨裝飾。

104號街屋的屋主陳鳳揚為永樂里的里長,但這棟應該改建過,僅剩少數舊元素。


這山頭主要以泥塑與日治時期流行的白小口磁磚裝飾,正中央就有一顆鳳梨,兩側還有小的侏儒柱

山頭以下,立面使用的是北投窯廠生產的十三溝面磚,俗稱的防空色瓷磚。


迪化街一段108號|新發蔘藥行|現代主義

不懂這棟建築這樣漂亮,竟然沒有列為歷史建物?


山頭上的裝飾周邊框回字紋,代表福氣不斷。

這鐵欄杆花紋,如新藝術時期模仿藤蔓般。

二樓為柯林式柱,柱頭有毛莨葉外翻。

立面貼有溝槽的日本磁磚作為花紋裝飾,當時進口日本花磚可是非常昂貴的裝飾物呢

不過北投窯場當年也有生產,這磁磚立面有溝槽,不知道是不是北投窯廠生產的十三溝面磚?貼成如這樣的幾何圖案也很有創意。

山頭跟柱頭都很漂亮。


迪化街一段112號|和成行(度小月)|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目前由度小月進駐,二樓為四柱三窗格局,窗戶很特別,上下各有一扇,每一扇都是上下開窗。


這立面與山牆線條簡單,有現代主義的風格。

山頭上"和成行"字樣兩側的圖案看起來像是錢幣。

迪化街一段114號|顏義成商行|歷史建築|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立面山頭是很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滿滿華麗裝飾。

山頭上華麗的浪花與毛莨葉圖騰裝飾,兩側矮柱上的裝飾很像埃及的陶甕,連簷板上都滿滿的花紋,很有維多利亞風格。

二樓的圓弧型拱窗與柱子裝飾華麗,窗戶上的格子與窗框都是翻砂鑄鐵作成的。

窗戶下方的窗花,是當時流行的翻砂鑄鐵式,李乾朗老師說像1900年模仿新藝術的植物曲線,如藤蔓般婀娜多姿。

這山牆上巴洛克式充滿曲線之美的風格,展現了當時洗石子的高度工藝。

不知道是哪位大師的作品?這些默默無名的英雄們,應該要留下名字的!

這類似家徽的圖騰,周圍還裝飾像毛莨葉般的花草圖騰。


立柱中間的裝飾也不含糊,這柱頭中間還有兩顆壽桃嗎?


這毛莨葉般外翻的葉片,是不是有點像猴子的臉譜?

另外,一樓兩側柱子上方有白菜貓的裝飾,貓代表長壽,白菜代表清白,所以是"一生清白"之意。

 

看起來像某種獸?但其實是貓....。

顏義成的兩側柱子其實很中式風格,包括柱子上還有獅子銜花籃這類泥塑圖案,這是不是很常在廟宇的垂脊上看見?

迪化街一段116號|百安堂|歷史建築|文藝復興牌樓

這一棟與隔壁的顏義成是靠近民生西路最美的兩棟巴洛克式風格建築了。

四柱三窗格局,柱子為科林式柱,窗外下方為翻砂鑄鐵的藤蔓造型欄杆,整體建築包含了淡黃、灰綠與紅磚,

山頭兩側的侏儒柱與顏義成造型一樣,但左側的矮柱似乎與顏義成商行共用?

百安堂石匾額兩側的圖案,有人說像金剛杵?


第三層很像閩南建築的水車堵裡的垛頭,中間空的垛仁本來都是用來安裝人物與山時佈景,現在空了一塊。

山頭開模印花樣式真是太美了。下方中央這圖騰,看起來有點像人腦啊?兩側的泥塑框內看來是中式的花呢?

來放大看看這到底像不像腦?XDDD


洗石子的翻模印花工法,細節看來都如此精湛呢!

日本流行的洗石子翻模工藝,在整個製作過程規制上都必須精準,

記得我看過一個製作翻模的師傅提過,作一個作品至少要三個月?


當年洗石子的石頭,都來自宜蘭、花蓮,當時高速公路都還未通行,南部原料全靠火車輸送,我聽過李乾朗老師提過之前台北建城的石頭來自唭哩岸、內湖金面山,用舢舨船從基隆河運到關渡,再折返到河溝頭(現在的西寧南路口),我猜台北的石頭應該跟南部使用的來源不一樣~

臺灣因為缺乏礦石,所以就成為孕育混和碎石與水泥技術的搖籃之地,有一段時間臺灣也流行磨石子,現在迪化街207博物館地面就可以看到,這都是因應地方現況而出現的建築特殊工藝。

而來自日本的翻模工藝,又讓洗石子開發出了一條新的工藝道路。

這篇文的照片,無論是上下兩集,都是不同年份拍的,迪化街與周邊陸續拍了多次,在不同年份、春夏秋冬拍攝的,也參加過幾次不同性質的導覽活動,甚或是台南也一樣,都因為去過多次,所以如果拍到路人,短袖長袖都看得到^^

寫文章時,又發現遺漏一些代表性街屋,還得再去補,寫這種古厝、古蹟類的懶人包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花的時間很長。

拍完照回來整理,依照門牌號碼依序設定名稱,然後依照路名來進行分類,之後每一張照片都得用PS修整,裁切特寫等等,光是上集整理出60間左右(粗估)的街屋,從數百張照片中挑出172張左右,下集則有100間,迪化街周邊還有好幾棟經典老屋非常有故事,還靜靜躺在硬碟裡,等待整理後重見天日。

修整圖片後,光是找資料也花了很多時間,甚至博碩士論文都翻過,還看了一些李乾朗老師的影片,一邊寫文,一邊也算充實自己對於老屋的相關知識,過往不了解,拍照就是隨便拍拍立面而已,當有更進一步了解後,就更知道拍攝的重點,買了十幾年的18-200鏡頭之前已經很少用(都用廣角居多),最近又拿出來拍特寫,還是相當好用!

寫完發現不足,2020/08又去拍了一次。如果腳程好,可以從迪化街一段走到尾(十連棟),然後在大橋頭站搭捷運離開。 大同區古蹟甚多,我徒步走了幾次,還是沒走全^^,非常推薦大家來一段走斷腿之旅~XDD。 

下集在此

台北大同●迪化街(中、北街)100間最有故事的華麗建築懶人包(下)●北台灣鮑魚勳章最全最多就在迪化街

迪化街交通:

  • 捷運北門站下車,3號出口出站(有手扶梯),對面杏一藥局那條塔城街一直走就到囉。
  • 捷運北門站Y27號出口(有手扶梯),一出來就可以看到杏一藥局,往前直走就到囉。

 

☆用文字,帶你妳翱翔世界☆歡迎按讚+分享!

【旅遊‧上癮‧鴉片館】 切換『搶先看』,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歐~  

延伸閱讀

台北大同●永樂市場美食●林合發油飯/三發點心總匯/割包
台北大同●民樂旗魚米粉●迪化街小吃推薦/旗魚米粉+四小菜
台北大同●Woosa 屋莎鬆餅屋(京站店)●(有菜單)來自日本超ㄉㄨㄞㄉㄨㄞ舒芙蕾鬆餅/起司瀑布和牛堡精彩桌邊秀
台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台灣寺廟裝飾藝術的頂尖寶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台北大同●有記名茶Wang Tea●全台至今唯一堅持傳統「焙籠間」製茶的大稻埕百年茶廠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台北大同●納豆劇場+台原亞洲偶戲館●閩南風與日治洋樓的百年相遇/文創化老茶行
台北大同●迪化207博物館●迪化街正宗的百年藥行舊址/典藏臺灣最美風貌的吉光片羽
台北大同●花日紙●美拍的新秘密基地/古厝與歐式花藝的精心結合/花藝婚紗好去處
台北大同●張協成石廠●台灣最古老僅存石廠傳奇/打石仔巷歷史建築搭配日好食堂
台北大同●長安西路與天水路口●百年歷史的折衷主義建築/華麗巴洛克轉身風采依舊
台北大同●台北霞海城隍廟●陳天乞交趾陶+陳壽彝壁畫/集結國寶匠師裝飾藝術大成
台北大同●佳興魚丸店●(附菜單)迪化街飄香60年的魚丸老店/大稻埕巷弄銅板小吃
台北大同●延平北路二段272巷20號●曾經的”好美茶行”/山頭鮑魚勳章與八卦圖案同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