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時,鄭成功率領數百艘戰艦抵達鹿耳門,為順利靠岸,於是設香案祈求媽祖協助,終於順利登陸並收復台灣。
民國79年時,因鄭成功士兵託夢而在鹿耳門溪建廟祭祀鄭成功與士兵們,即為鎮門宮的興建起源。
這裡主神與一般廟宇不同,一樓主神為鄭成功,旁邊有媽祖、註生娘娘、土地公,原預定二樓放置鄭母神像,由鹿耳門天后宮媽祖賜名為鎮門宮。
這間全台唯一「打赤腳的西洋門神」的宮廟,與我們一般看到的尉遲恭、秦叔寶兩大門神不同,也因此而顯出其與眾不同。
但還是不敵附近最出名的鹿耳門天后宮,大家到鹿耳門,較少會轉來這裡參觀這座紀念性的建築,可能前方那個天險碑還更出名些吧?
早年,這裡僅是一間矮矮的小宮廟,籌建期間經歷艱辛,後來改建成兩層樓明式建築,乍看還會以為是日式建築。
為何會以明式建築為主?主因是當時鄭成功本想以台灣為根據地,反清復明,雖然壯志未酬,但為了紀念他的心志,於是以明式風格為主,屋頂為玄天黑瓦設計,很日式風。
最有特色的這一座木門,由畫家林中信所繪製,他認為鄭成功打敗了荷蘭人,就應該由荷蘭人服侍之,於是畫了西洋人門神,拿著中國武器與武將服並且打赤腳。
荷蘭人獲知這消息時,曾希望市政府能幫他們穿上鞋子,於是許多信徒紛紛送上鞋子,並擲筊選出門神最愛的樣式,找來畫家畫上,讓他們有空也能回荷蘭。
市政府還將這兩個門神取名為鹿風、耳順,正式歸籍台南。
覺得這座宮廟真得顯現出台灣人、台南人的人情味,把神擬人化得如此有趣,也加深與生活的關連性。
二樓原定是放置鄭母像之處,現在是個空洞的空間,什麼都沒有,很遺憾,這樣好的一個空間,應該擺個什麼好呢?
如果要當展示館,似乎典藏物件不夠多,如果擴大成鹿耳門這區域的文物蒐集,可能會有看頭些。
從漂亮的木格窗戶望出,外面是燦爛的夕陽.....,我把這張當作電腦桌面,效果真好。
二樓,最漂亮的木門窗,
非常有歷史痕跡,不知道是何時的物品?
鎮門宮四周有十八羅漢的立柱,石雕神態栩栩如生。
立柱前,可憐的短腿小馬,是用來載客的?看牠後腿都彎了...這裡能有多少遊客?
饒了這頭可憐的馬吧.....。
從宮前,就可以看到鹿耳門溪旁,這塊府城天險的碑,是當年鄭成功登陸台灣之地。
早年鹿耳門港泥沙淤積,船隻容易擱淺,必須等到漲潮時才能隨浪登陸,堪稱天險,沒想到焚香祝禱後,鄭成功順利登陸。
當年意氣風發,一舉攻下荷蘭熱蘭遮城,甚至想要反清復明,這溪畔....成之、也敗之。
黃昏時刻,許多人在防波堤前臨風垂釣。
這,似乎才是生活。
夕陽餘暉,水面波浪如金光璀璨。
誰能想到,這裡當年曾是戰場,火光沖天、死傷無數,
今日,卻平靜得可以唱起綠島小夜曲般.....。
這是一大塊漂流木嗎?
反正很有滄桑的味道,拍了,轉成黑白.....,可惜黑的部分層次不見了....。
這裡的黃昏景,應該很漂亮,
如果在颱風前來,可能會有一片詭異的火紅.....。
地址:台南市媽祖宮一街345巷420號
電話:06-2841162,06-2842907
這裡有當年的舊照片,取自於鎮門宮部落格。
JJ語:
發現鎮門宮有部落格,真是好厲害。
台灣宮廟有些有網址,但很少有人經營部落格,
真是值得好好學習。
但,似乎對於建築介紹沒什麼資料,
我對於宮廟建築典故有興趣,
卻找不到資料可以寫得更詳細,
例如二樓的門看起來不是新物,
是單純買的古物?還是與這座廟本身有關連的物品?
依然是個問號。
但不管如何,這裡的確是個拍黃昏夕陽的好去處,
下次旅人們別忘記到這裡來走走、拍拍,
只是單純聽海濤浪聲,
也應該別有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