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提起"台南神學院"辦,就不得不提幾位對於台南有非常巨大貢獻的傳教士、醫生,甚至台南一些基督教學校都是從這裡延伸出去的。

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差遣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從英國來台佈道,初到台灣時他先在台南看西街(現臺南市仁愛街)開診所,結果被當地人排斥驅逐,他不屈不撓,1866籌募一筆資金,在旗津興建禮拜堂,就是現在旗津教會的前身。

1869年馬雅各醫生在二老口醫館與教會,二老口處就是現在新樓醫院的前身,由馬雅各醫生的次子所興建,馬雅各醫生常親自到山裡對原住民佈道,他於1871年離開台灣,但對台灣的熱愛,持續編撰了《閩南語拼音聖經》。

隨後台南、高雄(巴克禮牧師的教會)陸續成立「傳教者養成班」,一直到1867年兩班合併成「台南大學(神學校)」,第一任校長巴克禮牧師(Rev. Dr. Thomas Barclay),也成為台灣第一所西式大學,當時只有教室一座、宿舍一棟。

1884年中法戰爭,法艦封鎖台灣,大學停辦,隔年恢復後,更擴大設立中學及女學各一所,就是現在的長榮中學、長榮女子中學,我也是長榮中學的畢業生,從來不知道學校跟神學院有這般淵源。

1903年學校獲得一筆千磅鉅款,興建了本院教室(現在稱為本館),1913年改名"台南神學校",1925年巴克禮牧師退休(他後來在台南去世),由宣教師滿雄才牧師(Rev. W.E. Montgomery)任校長。

下圖是東門路一段的台南神學院入口,與本館、禮拜堂連在一起,可以直通到新樓街的大門。

下圖就是新樓街的大門入口

1940年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停辦,戰爭結束後復校,1948年正式改名為"台南神學院",校名沿用至今。現今的禮拜堂、舊圖書館、舊辦公室(即現今部份教室)、教授及學生宿舍等雄偉美觀的建築,都是1952年擴建。

近年因為很夯的電視劇"一把青"在這裡取景,就是裡面的"金陵女大",引起多人到此打卡拍照。


這塊地,在清朝時期原本是府城三郊之中勢力最大的北郊"蘇萬利家族"的宅邸與花園,1874年由甘為霖牧師與德馬太醫生先後買下花園、宅邸與鄰近土地。

下圖是本館,落成於1903年,外觀建材為洗石子,屋瓦本來使用傳統紅色屋瓦,現在則是水泥瓦。

其正中央為門廳,正面、背面都有出入口,內部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屋頂上有哥德式小尖塔,頂端還有一小圓球,置於中央山牆上的是二戰後重新裝設的賽爾特十字架(Celtic Cross)。

 

本館一樓,尖拱窗上是彩色玻璃。

兩側山牆與中央背面的山牆上有哥德式教堂常用的「四葉飾」,立面的窗戶都是尖拱窗,其餘為圓拱窗,而原本在這些窗戶上還有加設百葉窗,但現已不存。

百葉窗的模樣,可以從淡水小白宮圖中看到樣式,這種百葉窗很常見在殖民地式建築中。

入口處的背面就可以看到哥德式教堂的「四葉飾」。

背面中央是尖拱窗,兩側為圓拱窗。有沒覺得中間那四葉飾,很像唐朝女子額頭上的花朵裝飾?

禮拜堂與教室中間的水池,輻射出去四面的十字狀小路,水池邊就是一把青的場景,

從本館內望出去,水池對面就是禮拜堂,這一區域,與周邊水泥高樓有絕然不同的味道,是一方寧靜的世界。

下圖教室中央入口處,有一雕像。

就是神學院第一任校長-巴克禮牧師的雕像,教室一樓拱券與圓拱窗,串連出一個很柔和的線條。

 

穿越拱卷門,長廊下陰涼,這完全貼近台灣多雨熱帶氣候興建的廊道。

下圖為台南市定古蹟~禮拜堂,在民國46年(1957)落成,是全臺灣最接近西方原型的基督教堂之一,屬於長方形巴西利卡式建築,使用洗石子為外觀建材。

下圖為禮拜堂的主入口,沒有門廊,上方有玫瑰窗與通風用的三連拱窗,一進去便是門廳,有通往二樓的樓梯。

室內有兩列圓柱將空間分成左右通廊與中殿,而中殿末端便是環形殿形式聖壇,在其兩側則是準備室,其中北邊的準備室向上發展成鐘塔。

下圖是禮拜堂的環形殿形式聖壇的外觀。

漂亮的玫瑰窗,兩側還有圓拱窗,窗戶上也是彩色玻璃。

從屋頂的裝飾線一路往下經過玫瑰窗,窗下還有腰帶裝飾線,真是漂亮。

下圖為三連拱窗,中間為百葉窗形式。

下圖為希臘三角形楣飾。

有小小的壁柱當作托腳。

一樓的圓拱窗,玻璃就沒有二樓那樣漂亮,二樓可以引進更多光線,光線透過彩色玻璃,能營造多彩的光線,

這在國外教堂內很常見的彩色玻璃,甚至更講究的會彩繪上圖案。

禮拜堂南北兩邊都有出入口,就設置有門廊,此外在南北面的通氣孔使用了傳統釉面空心磚,而增添了該建築的本土性色彩。

下圖也是側面出入口之一,一二樓都是圓拱窗,

側面可以看到右邊高聳的衛塔,從屋頂往下每一層都有裝飾帶,

中間圓形的牛眼窗,看來只是假窗,沒有使用功能。

 

從新樓街哥德尖塔大門過到另一側,也是神學院的範圍,內有一重要遺構~巴克禮牧師故居。

這一區大多是師生宿舍,裡面有多株百年老樹,有紀念神學院首位台灣人院長黃彰輝牧師的彰輝館,還有獲親子天下雜誌推薦的新樓幼稚園及圖書館、籃球場。

下圖紀念神學院首位台灣人院長黃彰輝牧師的彰輝館。

下圖就是巴克禮牧師故居遺址,黃彰輝牧師也住過這裡。

乍看真的滿像祭壇的,1992年故居被拆除,實在太可惜,現場還留有當年巴克禮牧師不良於行時所搭建的斜坡。

現在遺留的都僅是1/10不到的殘構,下圖只是正門樓梯前的小花台。

我找到一張舊圖,取自於臺南神學院編《臺南神學院創校百周年慶典特刊》,僅剩小花台還留著。

下圖為花台兩側的護欄

小花台兩側階梯往上通往大門入口。

這當年使用的紅磚,可能是TR磚或S磚,

下圖是教師與學生宿舍。

下圖是青年路的校門,右側為頌音堂、新樓幼兒園,從這裡可以通到巴克禮牧師故居遺構,穿過新樓街去禮拜堂、正館。

從青年路走出來,看到"台灣教會公報社",是當年「聚珍堂」的舊址,成立於1884年,橫跨清國、日治、國民政府至今,當1881年全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從英國運來,巴牧師把新樓醫院角落的一間小房間當作機房,他取名為"聚珍堂",

在此學習印刷數與組裝,1885年7月12日以羅馬字在這裡印製了《臺灣府城教會報》,是臺灣第一份報紙,是台灣第一間印刷所,也是現存華語世界中持續出報最久的報紙。

 

現在台南人都稱這裡是新樓書房,裡面有復刻一台當年的印刷機,

1969年,《台灣教會公報》被迫改用全中文發行,新樓書房內展示多台當年使用的「日新牌中文打字機」,

新樓書院旁有看來年代與神學院同時間的老房子,或許是當年報社的一環?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用羅馬拼音出台語來?可能只剩大學的台語系了。

我在一把青未拍攝前,就已經去拍了台南神學院,這裡本身就是台南建築的經典之一,可以想見,電視劇曝光後,這裡更熱門了。

學生上課期間,都不方便讓觀光客拍照,如果是戶外應該還是可以,但室內都不開放,但光是戶外拍外觀,就很精彩了。

台南神學院的建築與傳教士們,橫跨清國、日治時期、國民政府至今,已是上百年歷史,蘊藏太多感人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多找些相關資料,本館與禮拜堂的建築,就很經典。

地址:台南市東區東門路一段117號 

☆用文字,帶你妳翱翔世界☆歡迎按讚+分享!

【旅遊‧上癮‧鴉片館】 切換『搶先看』,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歐~  

延伸閱讀

台南東區●深藍咖啡館deepblue ●老字號LV等級千層蛋糕/食尚玩家推薦
台南東區●台南陸橋沙茶意麵●(附菜單)50年老店/在地人口袋美食/懷念的古早味
台南東區●燕喃水餃●(附菜單)台南老字號水餃店/超大顆水餃包著清脆高麗菜/不酸不辣的酸辣湯就是特色
台南東區●臺南知事官邸|音樂會館●英殖民地式迴廊建築/日本皇家時代的台南行宮

台南中西區●重慶寺●300年古剎、穿涼鞋的門神/國寶匠師潘麗水現存最早作品/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台南中西區●擇賢堂●蔡草如的精彩畫作/雀替、獅座造型精緻/市立三級古蹟客家佛堂
台南中西區●國立臺灣文學館 (原臺南州廳)●日大正年間馬薩風格的台南州廳/歷經戰火的滄桑美人
台南中西區●德化堂●清朝年間興建之齋堂/國寶匠師潘麗水之壁畫/風調雨順門神為王妙舜作品
台南安平●英商德記洋行+朱玖瑩故居+安平樹屋●適合親子旅行的景點/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重現安平港盛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