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篇系列文主要介紹迪化街立面山牆裝飾藝術,並追溯家族故事,分成上下兩集呈現迪化街南街、中街到北街最美的一面: 

  • 上集|整理了南京西路→民生西路段的迪化街老屋(南街段)
  • 下集|整理民生西路→民權西路的迪化街老屋(北街段),一直到十連棟

上集整理了60間最有故事的老屋

台北大同●迪化街60間最經典華麗街屋懶人包(上)●2020迪化街最完整對照圖文全攻略

繼續來介紹迪化街一段最美街屋下集,主要介紹民生西路到民權西路這一段,這一段有故事的老屋更多,也有好幾棟歷史建築。

來一趟迪化街,手機開著上下集,你就能全覽這些店屋過往背後動人的故事!

迪化街一段103號|德和人蔘|折衷主義

十字路口這兩棟建築,幾乎一模一樣,不完全只是四柱三窗格局,而是五柱四窗格局了,門面更大。

 

這立面的窗戶為上下開窗,柱鐵窗圖案很漂亮,女兒牆上的設計線條充滿現代主義簡潔風格。

迪化街一段105|復振商行

這棟建築外觀不特別,但身份可是非常獨特,是百年老店。

當年頂下郊拚後,下郊的領袖林右澡戰敗後,帶領同安的同鄉撤退到大稻埕,建立了復振、復興、復源三家商店,積極與香港、廈門進行貿易。

林右藻家族隨陳浩然家族與當時一起撤退來大稻埕的同安鄉親一起籌募資金,蓋了台北霞海城隍廟與慈聖宮,所以林右藻也因此被稱為大稻埕的開基人物。

目前三家店只剩復振商行還在營業,1984年十引進了日本的紅帽子品牌,成為台灣第一間代理公司。


迪化街一段111號|金湘記|仿維多利亞洋樓紅磚建築

四柱三窗格局,二樓拱券窗為上下開,山頭三角型部分其實有點類似馬背的放大版,兩側裝飾侏儒柱,一樓柱子上方設計托腳,

這款建築風格其實也算是迪化街的基本款,迪化街中段、北段可以看到好多。

迪化街一段113號|常陞行+長昇|現代主義 

這兩棟連在一起,洗石子立面裝飾完全相同,中間匾額部分的青綠底色,是現代主義常用的色系,

與南京西路237號那棟歷史建築風格雷同,還記得上集說過的乾元行那個人蔘也是這色系。

竹節柱,顏色搭配上滿用心的。

下圖就是乾元行的色系。

迪化街一段113號|莊義芳商行|文藝復興牌樓 

建物屬於1910年前後、明治末、大正初,正流行巴洛克式風格。

莊義芳商行經營者為莊輝玉,出生於1891年,福建泉州同安縣人,繼承家業莊義芳商行,從事對香港、廈門、神戶、滿洲等商埠之貿易,專營砂糖、雜穀、肥料等貨物進出口生意。與隔壁郭怡美商行行主郭烏隆、怡和泰商行經營者陳得貴等,被稱為大稻埕「三仙」隔壁,接下來會介紹到。

當時莊輝玉也曾與陳天來等商賈一起籌資興建大稻埕的第一劇場,可以容納1600人的豪華劇場,還有旋轉舞台,至今已完全拆除,但他也被譽為大稻埕文創業的先驅。

比起郭怡美商行、怡和泰商行,莊義芳商行的建築並不算華麗。

但這莊字周邊圖騰,是不是很像稻穗般?上方為壁龕式的貝殼圖案,最頂端的那個三個小尖柱設計應該是當時的避雷針,不過也很像現在的WIFI機ㄟ,是不是?

迪化街一段123、125號|怡和泰|折衷主義 

這棟建築很獨特,風格與隔壁的巴洛克式風格不同,屬於現代主義時代的折衷主義建築(就是中西混搭風格),日治時期為大米商陳得貴的舊宅。

立面以黄綠色面磚為主,三樓為拱券窗戶,

山頭上有勳章飾,兩側以及花草紋飾向兩側延伸,成為裝飾帶,

近看這種溝面磚(又稱為筋面磁磚),表面有凹槽,是大約日治時期1924年後的產物,台北郵局、高雄中學、台大藥學館都有使用這類磁磚,

溝面磁磚表面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有刻意用類似梳子類的工具刮出凹痕來,在日本這類磚凹痕也有分為山形、丸形...等分別,當時北投窯廠就有生產,而台灣這類磚面則是分為十三溝、九溝之類的差異,這類溝面磚可以降低反射,又有國防磚的意涵在內。

二、三樓間四方框中的綠底白字浮雕寫的是日語拼音的IWATAI(怡和泰),二樓平窗還是有向外微弧度的建構。

早年這種十三溝面磚,大多為黃褐色,後期也發展出了青灰、灰綠色系。


兩側有獅頭泥塑,獅子泥塑後的壁面則較突起,雖然整座建築線條方正,但看細節還是很有設計感。

 

大稻埕之名由來,主要因為當時稻穀收成,在埕前曬稻穀而得此名,故稻米交易是大稻埕很重要的一環,

這棟建築堪稱迪化街的經典建築之一,但網路上找不到建造年份,甚為遺憾。

迪化街一段127號|泰和|閩南式紅磚街屋 

夾在"怡和泰"跟"郭怡美"兩座折衷主義建築與巴洛克式建築中間的泰和,

卻走的是閩南式紅磚街屋的風格,三層樓高,一樓還可以看到早年木板門面的模樣,正在整修中。

四柱三窗格局,泰和匾額框兩側為綠釉花瓶欄杆,二樓卻用了半圓柱形的柱子,與三樓不同,

好吧!也算異軍突起,夾在兩座最美洋樓的中間,也真不容易了。

迪化街一段129號|郭怡美商行|文藝復興牌樓 

郭烏隆出身板橋貧戶,隨父親到迪化街討生活,從賣菜、賣豬肉起步,後來經營海產物、雜穀、麵粉、糖等批發生意累積財富,也因為他積極與國外貿易,所以很能接受先進的事物,在整體建築上就相對的開放許多。

郭怡美與隔壁的東泰、建發,都是屬於仿巴洛克式的山頭,立面以紅磚與白色洗石子相間,則帶著英國維多利亞式風格,

二、三樓處還設計三截式腰樓,腰樓托腳下的匾額框與兩側還有裝飾,超有梗阿~ 

山頭部分為壁龕式泥塑,這是後來整修過的。

腰樓部分為三截式,中間段最突出,托腳下方也有三截式圖案,兩側相同,應該是龜殼圖案,

中間如徽章般圖案,周邊圓圈的圖案來自於聖誕節裝飾的概念。

二樓與一樓中間以展開書卷式框住中間的郭怡美店名,兩側的泥塑看來是螭虎?

下方還寫上"海陸物產砂糖麥粉油類卸商",這已經標示出當時商行銷售的貨物品項。

即使連上下開的窗戶,都有特別設計窗格子,這樣不但可以增加玻璃的避震性,不容易震破,颱風天也不至於破壞,還有裝飾的功能。

迪化街一段130號|正新蔘藥|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根據文化局說明:本建築保有長型街屋天井配置都市紋理,依古地圖位處小運河東側,後棟「秀樓」可眺望河岸,見證港仔溝人工運河發展變遷。

建物為一崁三落一過水之空間格局,保存臺灣傳統街屋建築型態與特徵,包括亭仔腳、木構造、閩南瓦、半樓等,開口及窗櫺樣式具特色,包括磚砌八角窗、直櫺窗等不同於大稻埕傳統窗扇樣式,原有建築形制保存完好,具保存價值。

保存極多清末構造物,包括共同壁土埆牆、石條門檻,石門楣以及「燕子」磚柱及部分福杉木樑,後棟(秀樓)的山牆以「青磚」為材料,在臺北附近亦較少見,原有構造保持完整,具保存價值。

從外觀完全看不出來特色~XDDD精彩的在內部阿!

迪化街一段131號|東泰|漢誠堂文藝復興牌樓 

這一排右邊三間,立面都屬於英式維多莉亞紅磚紅白相間風格,但山頭卻屬於巴洛克式的華麗風

東泰的山頭,壁龕式的徽章中間已經掉了,無法辨識。

但細看細節,線條繁複細緻~一一琢磨都覺得有趣。這磨石子下方隱約可以看到紅色裸露的部分?原來裡面包覆紅磚!


柱子部分以紅磚為底,外層以泥塑包覆為紅白間雜,中間的腰樓用的是泥塑的花瓶欄杆,呈現兩個顏色,深色是原本的建物,淺色部分應該是後來整修補上去的。

托架下方寫著東泰,兩側徽章式的泥塑,精緻。但窗戶部分,還是隔壁郭怡美保留比較完善點,這間已經換成現代窗戶了。

迪化街一段133號|建發|迪化半月文藝復興牌樓 

以洗石子與紅磚間雜,山頭處為壁龕式山牆,正中央的四瓣紋仿自日本家紋裝飾。

二、三處設有三截式腰樓,四柱三窗,窗戶上後來加上的鐵花非常漂亮~

托座下的匾額框寫上「 建發( 星記)」字樣,兩側為類似聖誕節式的垂帶裝飾。


上下開的木窗看起來滿有年代感。

一、二、三樓中間都有匾額框,但一、二樓只有框,內無字,有的匾額框設計得像書卷式,這就很閩南風格。

迪化街一段134號|黃長生中藥房文藝復興牌樓 

這間黃長生中藥房,早年曾是森永牛奶的總經銷處,中藥事業於1984年進駐迪化街,

這棟老房則興建於昭和12年(1937),科斯林柱貫穿二、三樓。柱頭可以看到外翻的毛莨葉,柱身有凹槽。

 

中間有漂亮的泥塑圖騰。


頂端山頭部分原本應該有更美的裝飾,但現在是用建材整個蓋起來了....

迪化街一段135號|正太藥行文藝復興牌樓

四柱三窗格局,立面為紅白相間的英式維多利亞風格,竹節式柱子以磨石子與紅磚間雜,貫穿二、三樓,但主體還是以磨石子為主,

二樓窗戶設有腰樓式的窗台,窗台下方有托架,窗戶為上下開,

山頭上是貝殼式徽章裝飾,下方托著的是紅色蓮花嗎?

兩側侏儒柱上看來是類似荷葉托盤?這山頭下方的簷線繁複,簷線下方還有花朵裝飾。

迪化街一段136號|味島現代主義 

這棟外表比較沒什麼特殊之處,我是覺得三樓鐵窗有點意思。

這鐵窗看來是有點年代的,

迪化街一段140號|元信蔘藥行|現代主義

洗石子牆面,二樓拱形窗戶很典雅,

迪化街一段142號|Olympus Plaza Taipei|現代主義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2019年九月進駐到大稻埕的百年品牌Olympus旗艦店,一樓簷廊屋頂是傳統木架式的,

二三樓的木窗很有特色,看來是整修時補上的。

這棟建物興建於大正8年(1919),由李氏家族擁有地產,於1940年轉賣給黃海,1941年由大稻埕醫師張文鉁買下開設小兒科醫院,再於1953年由郭國樑取得所有權開設南北貨商行。

郭家接手此建物後,一進一樓作為店面,一進二、三樓作為居住空間,第二進作為倉庫使用,為一般家庭與產業結合之店屋型態。

放大看,這立面用的是北投窯廠生產的十三溝黃褐色面磚,周邊裝飾的綠色小磁磚應該是近期修補時加上去的。

但如果以這類黃褐色面磚的生產時間(黃綠色系磁磚年份更後面了),約為關東大地震之後(昭和初期1923年開始)....,跟這棟建物興建於1919年的年份有些微差距(4年左右),如果真是當時的面磚,那這棟也是屬於先驅帶動風潮型的地位了。

內部裝潢設計很漂亮~看了都想買台Olympus了。

迪化街一段144、146號|合勝堂折衷主義 

這間是僅次於乾元蔘藥行、稱為第二老的蔘藥行~合勝堂(迪化207博物館說自己那棟才是真正迪化街百年藥鋪,可能大家算法不同吧?這我不得而知了)

2018年電視劇雙城故事在這裡取景,於是連帶讓這棟老屋子也翻紅。

這棟建築興建於1895年,外觀為現代主義風格,但內部卻保留傳統閩南建築的福州杉木樑構造,是三進房,中間有天井。

李家第一代李維中買下了144、146兩棟屋子,從當年中藥行後來轉型成為食品行,現任第二代屋主為李興順,

目前沒有對外開放,但大門敞開,大家可以站在門外拍照,但也夠了,這木樑保存如此完整,真是意外。

匾額下方有獅座,兩側木雕,本來以為是八仙?但細看有些不是人物....所以確認並非八仙主題。

看到兩側各4個雕刻,一般就是放八仙~有吉祥與鎮煞等功能。



迪化街一段148號|聯華|文藝復興牌樓

這三連棟跟郭怡美商行一樣,也是家世顯赫,外觀建築也超吸睛。尤其是148號聯華這棟,外觀還是圓弧狀的,這在迪化街一段可是很少見到的,這工法不容易啊。


這間知名的聯華食品的起家厝,原是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豪宅,後來轉售給李國衡,他從一台製麵機開始,奠定了聯華食品的根基,創設了「聯華貿易行」,經營穀類、豆類、海苔等南北貨與國內外買賣。

至今這裡還進駐了聯華食品重要的IT部門,李家也還有人住在這裡。

從立面壁龕式山頭中間是一扇假窗,兩側飾以徽章裝飾,

兩側矮柱柱頭也有設計,柱身上裝飾則很像是外星人臉呢~

山頭到三樓中間,還有托腳設計,下方雙圓柱設計也很別緻,拱券窗簷外翻式的裝飾也很獨特,可說是大稻埕獨樹一格了。


腰部的裝飾突出外牆甚多,中間三角形與兩側貝殼狀的泥塑裝飾華麗,周邊還有捲草造型。


整體圓弧突出的外牆,有沒有像蓬蓬裙一樣的感覺?


一樓的磨石子地板應該是早年的模樣。


這棟聯華食品與隔壁的兩棟建築都非常華麗。


迪化街一段150號|鼎晟藥行|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從壁龕式山頭一路到二樓的小腰樓,都十分精緻。立面為紅白相間的仿英式維多利亞風格。

當年,能有這種鮑魚式勳章裝飾的屋子,非富即貴。

山頭上貝殼式勳章,下方的托腳與隔壁聯華一式,下方柯林斯式柱頭精緻,竹截式柱身以磨石子與紅磚間雜。

細看這貝殼式勳章裝飾,線條真是美極了。四柱三窗的四根柱頭的裝飾也很細緻華麗。


二樓的小腰台沒有特別裝飾,下方設有托腳,兩側有裝飾。


迪化街一段152號|福泰蔘藥行|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巴洛克式風格的洋樓,壁龕式山頭,還設有兩個小腰樓,好厲害啊!

山頭為壁龕式裝飾,兩側為貝殼圖案。

三樓小陽台也很歐式風情,當時這些窗戶外突出的小陽台?小腰樓?可以在屋外種重花草來裝飾,代表的是一種優閒的意味。

這上下兩個小腰樓,形狀與裝飾都不同,真的很用心。

 

迪化街一段155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根據文化局說明,這棟建物建築可溯自1850年代,建築包含了清代、日治及近期不同階段的增建形式,足以呈現大稻程市街的營建歷史,其特殊建築形式有保存價值。

建築為1層樓3進規模,為傳統閩南建築樣式,不帶任何裝飾性的立面,而亭仔腳與主屋一體化,將主屋退縮讓出作為亭仔腳的形式。屋主為:李百萬。

迪化街一段156號|林五湖本館|文藝復興牌樓

這棟清朝建物,是傳統閩南式店屋的典範,迪化街第一棟店屋。

地磚、門栓及石門楣都是當時留下來的,一樓店面上方有一小閣樓,一般是放置貨品之處,大門兩側有可拆式門板,窗戶下方有托板,方便放置貨物販售。

兩側屋簷處可見火起庫格式,中間以壽樑串聯。

還包括亭仔腳的規劃,大多是來自當年福州泉州的移民建築。

咸豐元年(1851),同安人林藍田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就在現址(中街)建築店舖三幢(154、156、158),店號「林益順」,與大陸從事貿易,這是大稻埕第一坎(間)店。

下圖中間為林五湖本館,其右邊賣了,左邊租給別人,中間這棟前段也是出租,最後一進則留著自用。

其後由林江於建築物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為當地所人人所熟知,現在則由臻味茶苑經營。日治時期,由於社會風氣與政治條件限制,日本維持地方治安的警察常三不五時前來,命相館經營頗為不易,然林家祖先仍致力於為地方居民解惑、服務,命相館於第三代林金培所掌管時生意最為興隆,現在命相館移到打石巷內了。

建築物第一進空間自過去以來始終維持商業使用,過去曾經為打鐵、金紙買賣店面,而後由林家所有權人出租作為南北貨的買賣經營。

可以看到店屋的二樓過去也是儲物用途。

下圖為二進木構架二層建築,並設有樓井,為傳統大稻埕店屋典型格局,至今神龕仍供奉相命師之守護神鬼谷子仙師,及伏羲氏持八卦座像,為難見特色。


第三進不能進入,我僅站在門口拍攝,非常典雅,還可以看到屋頂下墀頭的模樣,木造立面。

過去是作為倉庫與員工住宿使用。



一側還擺有茶桌,看來是有人居住。



看資料說,每月第二、四個星期六,上午10:00~12:00有專人解說,下午14:00~16時可以自由參觀。

 

迪化街一段160號|永利行

紅磚本身看來是有歷史,永立行旁標示"江春坡"。

布條上寫了"老公仔標源於1912年 永利行",老公仔標是調味粉的品牌,這看來也是誰是第一販售的名號之爭?

迪化街一段161號|大華行

此屋在當時從泉州到大稻埕碼頭的船運時代,是興建用來作為船員休息的宿舍與倉庫。

早年經營民生物品、五穀雜糧,現在則銷售竹木製用品、茄芷袋,也因為受到日本雜誌報導,成為日本觀光客到迪化街採買伴手禮的據點之一。

迪化街一段166號|迪化街金柑檸檬

這間位於十字路口的小攤子,沒什麼建築討論的空間,但因為每次經過都大排長籠,所以順帶一提。


這間為什麼夯?也不過就是用料實在,不知道為什麼店家不改用電動的榨汁機?

還是用這種傳統的榨汁器具,小時候我家也用這個ㄟ

迪化街一段167號|學藝埕

為一進三樓的仿古新建台式街屋。


目前作為展場、市集之用。


石匾上寫"劉恆裕行",取其劉家恆久富裕之意。

這典故是有故事的,話說劉高報阿嬤(100歲)是姓高人家的養女,從小在迪化街兩百多號處長大。

而阿公劉熊通是十幾歲時,從三重那來到劉高報阿嬤養父母家作囡仔工,後來阿公跟阿嬤結婚之後在1934年開始創業營業一些乾貨山海產,像是干貝、香菇、紅棗、黑棗等,並於生了第三個女兒時搬到迪化街一段167號現址。

迪化街一段171號|曾拌麵

屬於一進三樓的仿古新建台式


迪化街一段174號天益商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仍保存清末至大正年間古式床、天花板、木梯及石門楣,竹節排水管仍可用。

這棟看不出來外觀的特殊之處~精采的在內部,一般人也看不到。

大家如果想看竹節排水管是什麼模樣,可以到迪化街一段頭段處的7-11入內去看,天井處還有保留。

下圖就是現場的模樣。


迪化街一段176號|源隆香燭行|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初登記者為日據時期的仕紳陳進卿、陳迪卿二人, 於1927年經營南北貨,1935年後歷經合順號、新裕盛及發記材木商行經營棺木製造,1953年後由陳財開設源隆行經營香燭舖至今。

建物本身有百年歷史,原所有者陳進卿光緒年間曾中秀才,並在此開班授課;現經營之源隆香燭行為六十年歷史老字號,為街區老字號之代表,

建築物整體保存原來風貌,第一進外牆立面為簡潔洗石子飾面,圓拱騎樓、天井及窗台等內部構件仍在,且保存狀況良好。

這棟看不出來外觀的特殊之處~精彩的應該是在內部。

 

迪化街一段178號|媽媽家|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根據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提供日據時期原始之「土地登記簿」、「建物登記謄本」及「建物圖面」等資料,

這間地址於日治時期為永樂町五丁目159、159-1番地,其產權追溯最早持有者為李春生第三代子孫,而後移轉過程以單一所有權人為主,基地的空間使用上,長期維持中北街南北貨批發產業的經營特色。

為典型店屋二進一過水形式,立面為四柱三窗形式,面磚及洗石子尚保持基本樣貌,第一進仍有木桁架,為原始構造。樓梯、天花板及線腳具有特色。

建築物內部仍保留原有格局結構,木結構窗臺及隔間仍原樣保存,外部牆面與欄杆及三樓露臺具簡樸特色,屋頂紅磚瓦龜與通風孔形式保存良好,較為少見。

 

迪化街一段179號|物豐商行|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建築,與周邊一直到惠通雜糧行三棟建築都滿像的,但物豐山頭上多了希臘三角型裝飾。

看物豐商行網頁,他們提及自己是大稻埕中最早引進西式食材與香料的商行。

迪化街一段181號|億泰行|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為典型店屋二進一過水形式,立面為四柱三窗形式,面磚及洗石子保持基本樣貌,

第一進仍有木桁架,為原始構造。樓梯、天花板及線腳具有特色。

為近代建築樣式,其構造特徵以RC為主,立面形式採四柱三間式,以簡單樸素的幾何圖形與線腳作裝飾,立面材料為日據末期特有的北投窯廠生產之國防面磚貼覆,現況室內還保留舊有精緻的門窗及五金構件。

 

迪化街一段183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迪化街一段181、183號這兩棟,日據時期分別為永樂町五丁目114、113番地,日治時期兩宗土地主要為蔡姓家族所擁有,183號於戰後移轉至陳姓持有人。

昭和11年至19年間之共同地主為蔡家祥,181號曾為地主蔡家祥自營棉絲布匹批發零售的「老榮發」布行,183號曾出租給由黃潭經營食品雜貨的「信成商行」,亦作為「臺北市清飲會」及「臺北果精會」等飲料業的「任意組合」(同業間所組成的公會組織形式)之登記地址。

為1920-30年代建築,加強磚造街屋格局,正立面為四柱三窗式,保留當時面磚。客廳天花及燈座、線腳具有特色,樓梯為洗石子,保存亦佳。

 

迪化街一段186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建築的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1922年),當時登記為「土塊造瓦葺貳階 壹棟」,民國52年(1963年)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主要建材為「磚造」,樓房層數為「參層樓房」,建築式樣為「本國式」。

本案第一進改建時間應為二次大戰發生前即已改建完成;第一進雖經改建,但其構造、材料、工法、室內裝修及建築格局等皆相當講究。

建築物第一進正立面、門窗、露臺、白瓷磚、洗石子欄杆及第 二、三進之門磚皆有明顯特色,「金包銀」斗砌牆作法在迪化街已不多見,但現在外觀也看不到金包銀...。

這棟實在改建得非常新阿~~

 

迪化街一段189號|新元有限公司|閩南紅磚洋樓

主體為紅磚,以洗石字作為裝飾線,與隔壁那棟也挺類似,

但精采的在騎樓的屋頂,非常富麗堂皇。


二樓窗台下方還有泥塑的鳥、荷花、斧頭....,不知道是何寓意?

迪化街一段191號|彭玉191|折衷式建築

山頭為三角形治裝飾,兩側綴以半圓柱,二樓為四柱三窗格局,中間的拱券窗兩側還有半圓柱,窗戶應該也是古物,

這山頭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牛眼窗,


窗戶很漂亮呢~立面為洗石子。立面看來用的是紅色磁磚而不是紅磚。


迪化街一段192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平房,原始建築起建年代推估於1860-1875年間,於民國41年由蘇家向前任屋主「汪松林」購得此屋時,當時的建築樣式為平家二進落的閩南式建築,前後兩進皆有閣樓空間,之間則有天井過水,後方留有後院。其間因應使用需求,有局部加建衛浴空間於天井,且將後院搭覆做為倉儲使用。

1900-1943年為辜家持有期間產業經營,西元1896年,辜顯榮為部屬貿易據點,將大稻埕千秋街(今貴德街南段)「英源茶行」予以收買,遂改名為「大和行」,並開始在北臺灣的商業活動。辜顯榮將周邊房產土地買下,供作鹽行的店面使用,或承租予他人,收取租賃。

辜顯榮於昭和12年(1937年)過世後,轉租給汪松林開設「建德商行」專作漆品家具買賣,後來於1943賣給汪松林,後來於民國41年(1952年)易手於「蘇金生」、「蘇萬成」、「蘇萬定」等三人在此開設「新慶源商行」,經營蔬菜種籽和出口蔬菜買賣。

蘇家於民國68年結束商號賣賣,本棟建築則於民國72-80年承租於「金蘭行」、民國80-89年承租於「振農食品行」做為南北雜貨批發買賣至今。

被列為歷史建築原因為第二進保留清代面貌,牆體為土埆牆,內柱為早期的「顏只磚」,內楣則為觀音山石,入口並有「春風及第」門額,可見古意。也因為原為辜家產權,且為迪化街重要商號,可作為辜家在臺北產業之見證。

2020/10拍攝,目前整修中。

 

迪化街一段195號(聯藝埕)197號(鹹花生咖啡館、孔雀餐酒館) 

聯藝埕為三進式的兩層樓街屋,195、197、199三連棟建築模式類似,

197號第一進為鹹花生咖啡館,第二進為另一間餐廳~歐亞孔雀,兩者是同一個老闆,

每一進中間可見漂亮的天井,裝飾為一個漂亮的西式花園,保留原始階梯可與二樓相連,

很推薦進到裡面用餐+參觀。


迪化街一段198號|鄉藝埕|2F青鳥書店|閩南紅磚式建築|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這棟街屋註冊於大正11年(西元1922),當時建物所有人為翁富先生,據此推斷本建物的興建年代應早於大正11年。

建物高度及構造大致維持原有形貌,內部杉桁為原有構材。建築之屋頂椽子、樓板、壁面等結構體,幾乎全為原貌,防水用之穿瓦杉,為防水作之特色,具建築保存價值。

側面可以看到穿瓦衫,是為防雨之用的一種建築工法,非常獨特,在迪化街至今保留可見(外觀)的也就這棟了。

內觀部分,可以往下查溥儀御醫舊宅,內部也有。


建築物本身為磚木構造,外承重內柱樑,牆面以下以仿石、土埆磚為基座,紅瓦為屋頂的二層樓建築,二樓外牆以穿瓦衫覆蓋,各進間並設有天井採光,各進間天井處以廊道相連接,可以看到側面的馬背山牆。

正面店門形式主要分成三開間,中央板門為可卸式木板,兩側窗板分成十到十二片木板,開店時可全數卸下,腰板以下略做彩繪,半樓有開窗,此店面形式約於民國78年改為鐵拉門。

一樓、二樓兩側屋簷延伸處則為磚砌的火庫起格式,騎樓為單拱型之清水磚拱,樓板為土埆壁木架樓板共構;其他如位於第二進二樓之木構架系統、左右側之直櫺窗,及第三進之雙開木門、牆面為土埆墻及外牆的穿瓦衫等皆保存完好。

二樓現在為青鳥書局經營。

這棟舊時是迪化街高進鹽館的地址,也因此被列為歷史建築。


隔壁也有一棟閩南街屋風格的建築,也規劃得很文青風。

迪化街一段200號(天山行)、202(津美妙)|閩南傳統街屋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天山行(200號)、津美妙(202號)兩棟平房都被列為歷史建築,天山行入口可見拆卸式門板,小半樓倉庫保存完整,與隔壁津美妙同樣有小半樓格局。

天山行,前身是昭和8年由陳煙泉開設「陳其昌商行」,經營海產類之商品,之後也多作為販售南北貨的店屋使用;民國70年由周政雄承租創設「天山行」經營南北貨之批發及零售,民國87年擴大營業成立協兆有限公司,從事食品飲料進出口業務至今。

當初仿古重建時,找了李乾朗老師來做顧問,這張圖是李老師繪畫的,清楚呈現了房屋的內部構造。

津美妙(202號)最早創建於明治 41 年(1908)10 月 16 日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為 「大稻埕南街三十八番戶」,持有人為葉榮泰。後來也曾經做為木器行。

餐廳介紹請看

台北大同●津美妙Jmm canteen●(附菜單)傳統街屋內享受台式乾拌麵的特殊風味/醬料研發用心


找了一天特別近去光顧了一次,屋頂木樑保存完好,其餘部分都貼了起來。


迪化街一段204|高建桶店閩南傳統街屋

隔壁的高建桶店,可以看見更清楚的小半樓,只是外觀改用鐵皮包起來,同樣也延續屋簷處的火庫起格式。

迪化街一段203號|李日勝

位於聯藝埕隔壁兩棟,李日勝是烏魚子專賣店,這建築與之前174、178等等外觀都雷同,

右邊這棟是竹截式洗石子柱,左邊那棟則貼上國防色瓷磚,~

迪化街一段207號|迪化207博物館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興建於1962年的藥行,位於三角窗位置,現在作為私人博物館。


我在之前就寫過一篇介紹文,這裡就不再多作說明。

台北大同●迪化207博物館●迪化街正宗的百年藥行舊址/典藏臺灣最美風貌的吉光片羽

迪化街一段213號|三角窗連棟|折衷主義

立面為竹截式洗石子建構,就在迪化207博物館對面,非常漂亮。


這是從後方拍攝,可以看到立面上還有馬背,拱券式門廊。

這一連棟,包含了大盜陳、台灣料理研習所等商家。這建築看來有極大整修,可能也是後期建築。

這三角窗位置,這四棟建築集結的蛋黃區,很精彩。

迪化街一段222號|東華蔥蒜行

這間看來是後期建築,二三樓內凹廊道,設計四根圓柱作裝飾,放大看這用的不是紅磚,而是現代的紅色磁磚。


迪化街一段223號|合興壹玖肆柒|傳統街屋

這間糕餅店,是南門市場的合興糕糰店的分號,建築本身保留傳統清朝時期街屋的風格,跟之前提到的林五湖命相館是同一時代的建築風格,

屋樑下由壽樑稱住左右火庫起,這紅磚看起來就有年代,可以看到壽樑後頭的小半樓,過往是儲藏貨物之處,

過往可以拆卸的門片已經不存,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式門窗,這間也是迪化街北段的名店之一。

迪化街一段226號|老阿伯胖魷焿

這四個角之一的這棟,看來也很新,立面由開業五十年的老攤子~老阿伯胖魷焿進駐。

這棟也是後期新整修的,用的不是傳統紅磚,是現代的紅色磁磚,

只剩一樓柱子底座比較像老物?二三樓窗戶邊裝飾半圓柱。

迪化街一段231號|信隆雜糧行|傳統街屋

荒廢的雜糧行,也是一樓半的格局,前方有壽樑,亭仔腳的屋頂為木架,上方直接蓋瓦片,

傳統工法真的厲害,這樣就能遮雨了。


迪化街一段233號、235號|王瑞興行|閩南街屋|歷史建築

這棟剛完工不久,圍籬都還沒拆除,但一看就是典型清朝時期的街屋,一樓有一個小半樓,前方還有壽樑,亭仔腳屋頂為木造軟樓,兩側屋簷為火庫起,

窗戶下方有平板,可以放下來放商品銷售,

隔壁235號也在整修中,看來是一樣的清朝街屋風格建築。


迪化街一段241號|傳統街屋

下圖,兩側紅柱一、二樓可看到層層出挑的火庫起出簷,中間有木壽樑,這是傳統街屋的格局,很多街屋甚至一長排都共用壽樑串聯,主要是為了抗地震之用,內有亭仔腳空間,

二樓底(一樓屋頂)為木頭,俗稱軟樓,

這棟辦了容積轉移,我猜是不是因為保留原建築之故?

細看屋簷處的火庫起。

過往這類街屋通常二樓外都被廣告布遮起來,這棟完全可以清楚欣賞到街屋的木造面,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申請歷史建物?這棟外觀看來完全有資格申請呢。


一樓簷廊頂部為木架撐住的軟樓,還有兩側拱門廊道的紅磚堆砌法也很漂亮,

街屋過往傳統的可拆卸的木門也還保留。

迪化街一段242號|同安樂|陳悅記茶行

這間以台北家宴菜出名的同安樂,入駐的舊屋為陳悅記茶行,也就是大龍峒的陳悅記老師府,此間老闆就是陳家第九代傳人陳玠甫。

比較常見多是以洗石子與紅磚搭配,這間搭配白小口磁磚,這磁磚大概是明治42年(1909)前後的產物,當時在日本被當作仿石使用,台灣大概在大正中葉後期使用這種白小口磁磚,但不見大面積使用,多用以點綴。

但我不確定這建物上的白小口磁磚是不是舊物,但陳天來故居也是用這種磁磚,確認那棟是舊物。

下圖是陳天來故居的白小口磁磚。

女兒牆下的屋簷還有圓形圖紋,木窗為上下開,四柱三窗格局。

店內為陳悅記家族的私房菜,套餐為主,所以一人也可以點。桌菜要另外預定。

牆面已經完全沒有過去的痕跡,但張掛的服飾,是陳悅記家族老夫人們曾經穿過的衣服。

菜色與內部裝潢請看

台北大同●同安樂●(附菜單)外面吃不到的陳悅記家族私房菜/百年珍貴的服飾展覽

迪化街一段244號|鄭順成|稻邸

下圖兩間都寫上鄭順成,早年是同一個老闆蓋的,

下圖用的是北投窯場燒製的國防色瓷磚,但確認不是十三溝面磚,女兒牆上鏤空洗石子花紋漂亮。

使用黃色洗石子,作為花紋裝飾。

這女兒牆部分很漂亮。


迪化街一段246號|鄭順成|鼎晟蔘藥行

用的也是上方提及的小白口磁磚,搭配磨石子,這棟與陳悅記建築相同,但卻與隔壁同樣叫作鄭順成,這關係還有待釐清。

迪化街一段247號|滋養製菓|文藝復興牌樓

滋養製菓原為南京東路老舖,轉戰迪化街商圈,有70年歷史。

但這棟建物整得很新,立面為仿英國維多利亞紅磚紅白相間建築,巴洛克式牌樓保留大致線條,細部沒有雕琢,立面這壁龕式山頭以三層式堆疊上去,兩側的山頭則為貝殼型式裝飾山頭。

側面的貝殼式山頭,兩側為似洛可可式的漩渦狀圖騰。

連綿起來也很壯觀。

這間的草莓大福是招牌之一,我喜歡赤糖,裹上黃豆粉。

  

迪化街一段248號|現代主義建築|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約建於清末及日治時期之間(西元1885~1927),初建時應為一層樓建築,日治時期經過市街改正,成為二樓二進建築,立面形式受日「現代式」立面影響,裝飾簡明單純,與日治早期流行的裝飾性華麗風格不同。

立面為國防色面磚,開窗極簡潔,為現代主義影響之設計,天井與鄰棟建物有一口共用井,於臺北附近頗為罕見,本建物為迪化街整體景觀重要組成的一部分。

室內有唭哩岸石牆面、天井牆面留有共用井痕跡、木桁木天花。

 

涼州街55號|be*U創意館(一樓)|晴風藝術(二樓)

下圖這棟地址是涼州街,但其實位於滋養製果的對面,二樓還設有小腰樓,屋頂上屋簷處有裝飾。

這花瓶欄杆看來是後來補上的,過往應該是綠釉的花瓶,但這花瓶又與傳統的造型不太一樣。

迪化街一段252號|閩南紅磚洋樓建築

這棟中西混和風格的建築,立面山牆以紅磚搭建出三角型的山頭,框住中間的匾額框。

下方的簷間線腳好幾層,四柱三窗格局,拱型窗戶下有花瓶欄杆裝飾,大多看到是綠釉花瓶,這裡用的是白釉?不知道是後來補上的還是舊物?

放大看匾額框,過去應該是浮雕圖案而非字體,但已經模糊不清。

簷間線腳的紅磚不同顏色間雜,色彩搭配自然。

下方紅磚圓柱中西合併,底部有柱石。

簷廊處可以看到一樓屋頂為木造軟樓。木造的大門與窗戶還是傳統樣式,很是典雅,

這張可以看更清楚屋頂的木造結構。

整棟建物保留原始的風格,可以看到過去工法痕跡。這類紅磚洋樓在迪化街的北街保存較多。

 

迪化街一段256號|阿嬤家

看了好幾棟一樣的面磚,一看到這淡黃色面磚,大家都可以朗朗上口~國防色磁磚了吧?且還是溝面磚。

細拍溝面磚。


迪化街一段257號|新慶利碾米廠|閩南傳統街屋

迪化街南段(霞海城隍廟附近)大多商店都以觀光導向為多,但北段(靠近十連棟、大橋頭捷運站這邊)還保留一些真正還在運作的五穀雜糧店,這間有80年歷史,傳承至第四代。

這間新慶利碾米廠為傳統三進閩南式建築,鐵皮招牌上方保留過往小半樓規格,這是迪化街周邊唯一僅存的碾米廠了,至今還在營運中,更為難得。

迪化街一段259號|王源成商行

這間為販售五穀雜糧為主的商號~王源成,本來也是當地知名的米商,建物女兒牆上是台灣洋樓常見的綠釉花磚。

一樓門面還保留木頭建築。


左右都有漂亮的老屋。

有一個二樓空間,前面內縮出一個小陽臺。正脊上方還有鏤空磚,這鏤空的功能主要是讓風能流通,避免強風吹襲時容易破壞。


迪化街一段261號|閩南式街屋

這間為傳統街屋格式,屋頂上還有延伸的小閣樓,坊間稱為太子樓。

從這間可以看到王源成商行側面的馬背山牆,

這小閣樓屋脊部分還作得不馬虎,

騎樓前屋頂兩側為火庫起延伸,懸著壽樑,過去這壽樑應該延伸到左右兩側。

迪化街一段260號|台北市後備指揮部大同區後備軍人輔導中心

這間乍看以為是警察局,結果是後備軍人輔導中心兼消防隊

這棟表面貼的是紅色小口磁磚,並非紅磚。圓弧造型立面二樓有拱券窗戶,窗戶為上下開。

屋頂上這是什麼?我也很納悶。

這棟看來應該是日式建築,只是沒有過多裝飾。

迪化街一段268號|聖安粽葉閩南洋樓建築

屋頂上的女兒牆上有泥塑花朵圖騰,簷板下方簷線層層,

四柱三窗格局,窗戶下方有磨石子窗台。

迪化街一段270號|象發行閩南式洋樓建築

立面為紅色磁磚(不是紅磚)與磨石子間雜,屋頂有磨石子作的女兒牆,是現代建築。

二樓窗戶下還有托座。

迪化街一段272號|鼎晟蔘藥

立面為閩南紅磚洋樓型式,但山頭卻裝飾巴洛克式,所以應為折衷主義、中西合併風格。

二樓窗戶下方的欄杆為紫色?這過往應該是綠釉居多,這顏色我猜測是否後期用油漆漆上去的?

窗戶下方匾額框兩側還有童子,還裝飾剪黏花朵,中間字體是天山行?

我查這地址,是鼎晟蔘藥登記於此。

迪化街一段274號|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第1、2進為大稻埕聞人陳天順家族產業,曾為大稻埕名人陳維誠先生故居,一度作為茶藝館,後歇業。

民國40年由昌啟財君經營花生油產業,第1進為門市、第2進為倉庫、第3進為工廠,隨著產業變遷而沒落。建物為縱深3進之店屋,保留四柱三窗之紅磚立面形式、牆體為土埆及唭哩岸石所構築、樓板木樑仍為以刀斧製作的福州杉,第3進背立面可見石條及薄磚砌柱,格局尚稱完整且極富特色,保有清代的始建形式。

延續迪化街中北街店屋的傳統語彙,側面打石巷及第3進背立面之歷史街道創造巷弄文化氛圍,在大稻埕歷史風貌區有特殊價值。

目前沒有作為店面營業,所以也無緣進去裡面參觀,旁邊就是打石巷。

下圖左側這間就是274號,旁邊巷子就是打石巷。


迪化街一段278號|折衷主義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立面以竹截式洗石子為主,頂部有女兒牆,為四柱三窗格局,

隔壁就是打石巷。

1935年商號為德振,經營竹製品生活雜物,1955年商號改為劉文裕行經營雜糧,1955年由劉丙丁取得後經營雜糧生意,1989後經營南北貨,現在已經有商店進駐。

保留日據時期店屋特色,內部格局保存完整,建材結構、隔間、閣樓及天井等大致維持原來風貌,可見證迪化街發展歷史。建築物側立面山牆具特色保存良好,緊鄰打石巷歷史巷道,在本歷史風貌特區有特殊價值。

有興趣的可以進去消費,就可以順道參觀內觀。

迪化街一段280巷|打石巷

現在已經完全看不見打石巷的任何蹤跡。

林五湖命相館遷到這巷子內了。

我試圖尋找打石巷的任何蛛絲馬跡,但毫無收穫。

不過巷內十分安靜,看到下圖這棟老屋,以木板與紅磚堆砌,即使破舊,但還是很有古厝的風味,

這旁邊有一條小巷弄,發現花日紙就在這裡,完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台北大同●花日紙●美拍的新秘密基地/古厝與歐式花藝的精心結合/花藝婚紗好去處

在街道上看不到的內部,其實還有許多幾乎老舊的古厝保存著,這角度還可以看到木造的小閣樓呢。

迪化街一段282巷|張協成石廠

這棟為台灣僅存的石廠洋樓建築,但已經做為餐廳之用,側面可以看到大稻埕店屋狹長的建築構造。

之前也寫過文章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

台北大同●張協成石廠●台灣最古老僅存石廠傳奇/打石仔巷歷史建築搭配日好食堂

迪化街一段287|李甘香|閩南洋樓建築

李甘香這棟建物約有150年歷史,李甘香第一代老闆於1920年代購入,從新竹移居到大稻埕打天下,當年李甘香麻油在1926年(大正五年)曾經得到新竹州產業先進會新竹州知事正五勳四等古木章光所頒發的獎狀。


李甘香全棟為紅磚,為四柱三窗格局,中央窗戶兩側裝飾圓柱,窗戶下方設計匾額框,寫上李甘香店名,兩側窗戶下方則裝飾綠釉花瓶欄杆。


一樓以紅磚圓柱支撐。

迪化街一段288號永興農具工廠

這間新開店,別具特色,竟然賣的是農具阿?一定要來特別介紹一下,

這些工具我想大家買來應該不見得是真的用來種田?也可以買來種花,或是當擺飾。

迪化街一段289號|洪儒堂|閩南洋樓建築

這棟建物興建於1907年,為兩層有閣樓之三進建築。

四柱三窗格局,中間為兩圓柱,拱券窗戶,窗戶下方裝飾綠釉花磚。

洪家祖先是來自福建南安打石業,到第七代時帶領一批打石工人來台,做拆除跟興建工作,從涼州街口到台北橋頭蓋了21棟。

直至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加強日語教學,當時屋主洪清標擔心下一代遺忘漢學,於是找來先生教學,後來因為學生越來越多,這裡被稱為洪儒堂,之後也曾經成立詩社。

現在這裡已經作為洪家的營造公司"大豐營造"的辦公室。


迪化街一段291號

立面為仿英式維多利亞紅白相間風格,山頭部分為壁龕式裝飾,三樓窗戶中間為拱窗,二樓都為平窗。

與隔壁的洪儒堂、李亭香建築有挺大的差別。

牆上還是裝飾有古早的花磚,

迪化街一段293、295號|東興豆沙工廠

此間本為豆沙工廠,屋頂上的裝飾很別緻,二樓為防空色磁磚,是近代產物。

女兒牆下都還有裝飾。


以黃色洗石子做為裝飾,屋簷下方柱頭還裝飾毛莨葉圖案。

迪化街一段296號|葉晉發商號|折衷主義建築|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晉發土礱間創立於1923年,過往為米糧行,立面外觀屬日治大正昭和年間(1920~30年代)牌樓面街屋時期常見形式。

建物第一進為店舖,第二進原本是碾米廠、穀倉用途,居住空間在二三樓。

以清水磚砌表現構造形式,大多採用三拱及較大跨距的單拱類型,偶爾出現水平橫樑,主要的變化在於砌磚和欄杆,以及略為突出簷口的女兒牆,配合商業需求與傳統中國裝飾,立面中軸配有「店號」泥塑。

內部不是迪化街常見的長條型街屋,後落是大格局的五開間,還有庭院跟水池。

這棟經過整修設計後,內部非常漂亮,讓人驚豔。

迪化街一段302號|綻堂蒔光|閩南紅磚洋樓|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下圖這間綻堂蒔光,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御醫黃子正的舊宅,為三進式街屋。

迪化街這些圓柱,是一種特殊訂製的圓磚,我現場看是由四塊拼成,聽說當年迪化街這些特殊的磚,都是由洪儒堂的前人(也是打石業起家,現在轉為營造)所製作,


這間賣手繪的迪化街地圖,我買了一份180元,滿推薦的,門口有張貼張開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這裡內部紅磚,是傳統的土磚,磚縫之間的泥做是突出式的砌法,


天井處,右側可以看到說明牆,左側有竹節式排水管。屋簷為火庫起。

黃家祖先由泉州來台,黃水性(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的曾祖父)購買此宅作起船頭行生意,其後代都在菲律賓、新加坡經商,其二子黃煙篆在中國發展,為黃子正的父親,

黃子正出生在大稻埕,後來才到中國發展,而黃子正兒子即為黃國光教授,黃教授在國共內戰時由母親帶著逃難至台灣。

黃子正擔任溥儀的御醫,當年日軍投降後,日軍為顧及溥儀安全,於是將他們疏散到滿州與朝鮮交界處,當時隨行的西醫就是黃子正,黃光國教授後來打聽,才知道黃子正被蘇聯作為俘虜,之後在勞改所裡擔任醫生直到去世,都沒再回來台灣。


 

可以看到他用的是日治時期的TR磚,是當時品質最好的磚,

第二進的屋子,擺設典雅,

通往第三進的天井處,以透光玻璃採光,


牆上說明土石砌牆的工法,下方是唭哩岸石,上方是紅磚。


第三進的天井處,左側可以看到一片穿瓦衫,早年牆身由稻稈、稻穀殼砌成,外面用瓦片保護,以竹釘釘入固定,是很好的防雨措施,但現在竹釘已經看不見了,下圖看來也是後來做成的,應該是依照原樣復原,也是珍貴的範例。


第三進的內觀,有樓梯可以上到二樓。


擺設典雅,這應該是提供辦講座的地方。

迪化街一段302號|老棉成

下圖最左邊,是專賣燈籠的老棉成,有百年歷史,目前傳至第三代張美美。

迪化街一段308號|明善堂|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清末時期創建,原為一坎一落一過水之格局,作為店舖之用;日治昭和年間至戰後初期,閣樓下方改為神龕,是迪化街上少數以店屋形式設立的宗教空間。

下圖是我2020/10中經過時拍的,八月時經過,整個屋頂還是空的,十月中屋頂搭起來了,開始動工了。

明善堂為宣講「勸善」為主所設立的宗教場域,具有豐富的人文脈絡,反映出其所在之大稻埕地區民間信仰的多元與混合特色。

從明善堂旁邊巷子進去,可以看到迪化街一段312巷4號這兩棟閩南洋樓,

這看起來也沒在動工?看資料說105年開始修建?經過四年了....還是這樣?

可以看到這第一進的模樣,內部屋樑都腐朽,右側上二樓的木梯也破敗。


側面可以看到這是晚期的風馬歸馬背形式。


依稀可以看到裡面的壽樑結構,木造屋頂。很期待能快點看到整修後的模樣。

迪化街一段309號|台原偶戲館新址

這棟閒置已久的爛尾樓,未來會是台原偶戲館的新址,相信會設計得很厲害。

台北大同●納豆劇場+台原亞洲偶戲館●閩南風與日治洋樓的百年相遇/文創化老茶行

迪化街一段311號|李亭香、江記華隆

這棟幾乎外觀都翻新的新建築,跟霞海城隍廟前花旗八仙果那一棟長得很像。仿得很有英式維多利亞風格。

但廊道的拱門部分保留原來的模樣。

這上面字體都已經剝落了,不知道是什麼來頭?

迪化街一段314號|明峯貢丸店|文藝復興牌樓

這建築新舊混和,但復原過程能重塑巴洛克式山頭的,也算很用心的。

壁龕式的山頭。石柱兩方有小海螺。簷線下還裝飾托腳,上面綴以毛莨葉圖案。

二樓與三樓間的裝飾。

其一側連接傳統街屋建築,可以看到兩棟建物由一根壽樑串聯,過往很多老屋壽樑都是相連接的。


迪化街一段315號|發記|郁品堂中醫

以磨石子與紅磚堆砌,線條簡潔。

這間傳說有個陳神醫....,10/11時早上十點我經過...天啊,大排長龍.....大家都嚇到,想說是什麼名店。


迪化街一段319、321號|迪化街王氏店|迪化街黃氏店|紅磚閩南洋樓

這兩棟立面看起來整修得十分新,一樓門面還保留木片門,但側面可以看到舊紅磚的痕跡。

側面可以看到廊道的紅色磁磚是後來新建的,後面才是舊物。

上方為紅磚,底部為唭哩岸石。右側的拱窗過往不知道做什麼用途?

這條小巷被當地人稱為:回眸一笑巷。因為站在巷口看不到巷尾,頗具神秘感。

巷弄對面那棟則有一個小矮門,但也被紅磚封起來。

這立面修復是完全新建材了。

迪化街一段322號|義進食品行孵咖啡洋行|閩南紅磚洋樓

這一連排的建築其實都頗為類似,為三層洋樓,屬於很後期的建物。



迪化街一段329號|稻舍|義進|閩南式洋樓

這幾間風格類似,幾乎都是舊時的清水紅磚,上方女兒牆,四柱三開格局,窗戶有的為平行窗,有的為拱窗,

稻舍與義進這兩棟的一樓還設計兩柱三連拱式,稻舍為百年米行改造,現在經營餐廳,入口一側牆面展示郭雪湖(日治時期畫家)的畫作,展示老大稻埕的模樣。


從這角度可以看到盡頭的畫作。



 迪化街一段333號|滷蛋茶酒館|閩南式洋樓 

這間閩南紅磚洋樓與周邊連成一氣。

特別的是入口保留傳統閩南街屋的形式,窗戶下面保留木板,過往是用來放置貨品銷售的,現在則做為餐廳的用餐台。窗戶上方還有一排長形的小窗戶,打開可以通風。

亭仔腳的屋頂為木頭軟樓,

進看這門板很新。

迪化街一段335、337號|味香魚丸店|文藝復興牌樓

這兩間三層樓建築,立面紅白相間仿英式維多利亞磚房,

山頭上的巴洛克裝飾都很漂亮,還裝飾當時昂貴的花磚,尤其是335那棟。


欣賞味香魚丸店這間的鮑魚勳章吧~美極了。

右側可以看到還貼上幾塊花磚。



下圖為335號,山頭上寫了園錦兩字,這間花磚用得稍微多點。


四柱三窗格局,窗戶下方本來應該是綠釉花瓶,可能整修後用水泥砌出形狀代替了。

下方的花磚應該也是當時的物件。


335號這棟,二樓窗戶外還設計三截式小腰樓,很細緻,樓底有托座。


迪化街一段339號|閩南紅磚洋樓|文資局定義為:歷史建築

魚丸店隔壁這棟整建好久都沒動靜的房子,竟然是一間歷史建築。

建物興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約1950年代改建,騎樓、二樓拱形磚牆、圓木屋架、牆面等,仍為原有構造與材料,具傳統街屋之特色。日治時期屋主曾赴中經營珍珠產業,本建築主要做為住家,戰後曾租給中藥店使用,代表迪化街家族發展的型態之一。

所有權屬於第一銀行的產業。

迪化街一段430號|唐舖子

這也是三角窗位置,左右各有延伸,皆為同一氣、同一時間之三層樓建築。


這翻修痕跡很深,用的不是傳統紅磚了。

旁邊巷弄內有個性咖啡廳~無口小廚,可以繞進來逛一下。


這幾棟都是仿舊式建築。

迪化街一段347號|森元|現代主義

這棟看來也是日治時期建築,但屬於很後期、現代風格。

與隔壁十連棟專做洋線生意的森元不知道有沒有關係?名字完全一樣呢!

迪化街一段362號|十連棟|閩南紅磚洋樓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迪化街尾段有這十連棟,為迪化街一段畫下驚豔的句點。

早年這一片都是土角厝矮房,1912年整建為二層樓,包含五家碾米廠與一家洋線(縫衣線)工廠,集結六大家族(沈、連、陳、葉、陳、林)與建商商討,才保留這立面。

現在第一進部分做為展示與銷售用途,是開放式的。


可以看到過往牆面使用的石材。


除立面這棟之外,後面就是現代大樓了。


拱廊是拍照的好點。


牆面詳細說明了十連棟的由來,包括:

  • 沈家348號經營森元洋線工廠
  • 連家350號經營連瑞利碾米廠
  • 陳家352號經營振豐碾米廠
  • 葉家354,356,358號經營晉春碾米廠
  • 陳家360,362號經營陳春發碾米廠
  • 林家364,366號經營林源益碾米廠

早期陸路交通不便,全靠水運載送貨物,台北橋周邊堤防的水門碼頭就非常便利輸送,吸引許多碾米廠進駐,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五榖米糧欠收,稻米收歸糧食局管理,才結束碾米廠行業。


二樓走廊用的是舊建材重新搭建,雖然不是舊建築的一部分,但也毫無違和感。





後面這間2021老梅的家,也是滿有名的店鋪。

二樓為綻堂文創所經營,這廊道是用拆下來的舊紅磚後來搭建出來的,原來並沒有這部分。

 

現在做為展場等用途。


迪化街一段370號|如記蔬廚(素食美味餐廳)|閩南紅磚洋樓

十連棟尾段這間"如記蔬廚(素食美味餐廳)",不屬於十連棟之一的企業,但看建築卻像是一起興建的?

亭仔腳屋頂裝飾非常華麗。


 

 

 

屋簷處還有騎鳳凰吹奏的仙女木雕,


我看這幾尊應該是同樣的。

入口兩側木雕螭虎圍爐的鏤空圖案。


屋前還有廟宇常見的抱鼓石,在過往,門口裝飾抱鼓石,是非富即貴的象徵。這看來是新品。

側面可以看到這棟的馬背。

我無意間繞到後面,拍到屋後的模樣,這看來紅磚都是舊物。牆下方為唭哩岸石。這木門也好有味道。


這兩棟都可以看到紅磚與唭哩岸石結合的建構模式。

十連棟只剩立面,但如記這棟卻是整棟完整。


找時間要來品嘗一下,順便看看內部的建築模式。

下集建物有100棟之多,比上集60棟還要多,這篇真是寫超久@@,終於完結篇了!但也發現好幾棟建物沒有拍到,當時現場看到滿普通外觀的建物(就是很常見的洋樓),竟然是歷史建築?我得要再找時間去補拍了,但文字先補上。

但這些洋樓內部天井處的花園,如果細心維護,其實是很讓人驚豔的,只是大多沒法入內親眼目睹,我一邊寫,也一邊記錄下名單,有幾間餐廳值得去品嘗,順便欣賞內部構造。

因為想要一氣呵成,就減少寫其他老屋的文章,畢竟老屋文章都要查資料,反而美食文章好寫多了XDD,這篇產出後,終於可以繼續寫其他老屋了。

看完下集,可不要忘記上集

台北大同●迪化街60間最經典華麗街屋懶人包(上)●2020迪化街最完整對照圖文全攻略

前後加起來應該160間迪化街一段最有故事的老屋,終於完成自己整理的心願,未來有更多資訊,會繼續更新補上。 

 

☆用文字,帶你妳翱翔世界☆歡迎按讚+分享!

【旅遊‧上癮‧鴉片館】 切換『搶先看』,才不會錯過最新的資訊歐~  

延伸閱讀

台北大同●大龍峒保安宮●台灣寺廟裝飾藝術的頂尖寶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台北大同●有記名茶Wang Tea●全台至今唯一堅持傳統「焙籠間」製茶的大稻埕百年茶廠
台北大同●千秋街屋+李臨秋故居+港町文化講座●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台北大同●納豆劇場+台原亞洲偶戲館●閩南風與日治洋樓的百年相遇/文創化老茶行
台北大同●迪化207博物館●迪化街百年藥行舊址/私人博物館典藏臺灣最美的風貌
台北大同●花日紙●美拍的新秘密基地/古厝與歐式花藝的精心結合/花藝婚紗好去處
台北大同●張協成石廠●台灣最古老僅存石廠傳奇/打石仔巷歷史建築搭配日好食堂
台北大同●長安西路與天水路口●百年歷史的折衷主義建築/華麗巴洛克轉身風采依舊
台北大同●台北霞海城隍廟●陳天乞交趾陶+陳壽彝壁畫/集結國寶匠師裝飾藝術大成
台北大同●佳興魚丸店●(附菜單)迪化街飄香60年的魚丸老店/大稻埕巷弄銅板小吃
台北大同●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舊址/市定古蹟/緬懷當年茶葉、娛樂事業大王身影
台北大同●延平北路二段272巷20號●曾經的”好美茶行”/山頭鮑魚勳章與八卦圖案同體
台北大同●安西街老屋●鑽進迪化街巷弄、欣賞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大橋頭站景點
台北大同●金仙魚丸店●迪化街最好吃的蝦捲滷肉飯/永樂市場美食/同場加映:大峰冰果室的剉冰與燒仙草
台北大同●鎮記聚福藝●歷史建築/仿英國維多利亞紅磚建築/大稻埕老屋/涼州街老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J 的頭像
    JJ

    旅遊.上癮.鴉片館

    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