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介紹這座教堂前,必須先介紹一下這座13世紀波西米亞第二大的小鎮--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這是個銀礦產地,也是波希米亞鑄銀幣的重要城鎮。

14世紀時由礦工集資興建的聖芭芭拉教堂,是座守護礦工的教堂。

正面觀看,前方色彩繽紛的花圃在陽光下生意盎然。左邊正在修護中,右邊的歌德式扶壁是重要觀賞重點。右圖,我從下往上拍攝。

 

這教堂於1388年開始建造,但由於戰爭與經濟問題被中斷數次,長達60年之久,直到1905年才完成。

初期建築師為Johann Parler,這位建築師有位偉大的父親Peter Parler,是建造布拉格知名的查理大橋與聖維塔大教堂的建築師。據說Peter Parler有參與初始的設計。

因為胡斯戰爭中斷後,之後由阿迪馬斯.雷賽克Matěj Rejsek (火藥門的設計師)繼續工程,1449年高壇的網狀拱頂建築完工,這部分的建築高達33米。

右圖地上IHS是耶穌會的標誌。

 

我看資料,這裡面有提供簡體字中文說明,跟人骨教堂一樣,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想想都來到這裡了,即使需要付費參觀,也覺得不應該錯過(誰知道,下次在重遊此地,會是何年何月了?)記得要借閱簡字中文說明。

1512年-1532年時,來自比斯托夫地區的另一位建築師貝奈迪克特.雷特 Benedikt Rejt(為布拉格城堡佛拉迪斯拉夫大廳的建築師)延續了之後的工程,在下部五中殿式建築設計了獨立的三中殿建築。

下圖,這座哥德式經壇與大門一樣,都是1884-1905年建造的。

 

這經壇上,中央那幅圖畫,就是知名的-最後的晚餐。

抬頭看頂端的拱型上,有代表行會與自由民的勳章。

 

我用18-200鏡頭拉近看天花板的圖案,這些圓弧狀是一段段接起來的。

這座大中殿高聳的拱形結構,高達30米,長70米,寬40米,上方有管風琴建築。

 

 

拉近細看管風琴。17-18世紀時,哥德式建築轉變為巴洛克式風格流行時,18世紀建造的管風琴擁有新式的機械裝置,4000多個細管+3個鍵盤+52個音域。

教堂內,有許多漂亮的玻璃窗,跟聖維特教堂一樣,值得一一細看。

右圖,兩人跪著祈禱狀的那幅圖畫後方,那座建築物,聽說與聖芭芭拉教堂一樣。

 

這些圖案都是聖經故事,對於這些故事我沒有研究,就PO上圖案分享即可。

 

這些是油畫彩繪,並非拼貼玻璃。

 

因為參觀須收費,我是團體裡第一個進入參觀者,後來又看到一人入內,都已經到現場了,難不成去上個洗手間就離開嗎?這也未免太浪費時間了,參觀費用折合台幣也不過數百元。

教堂內彩繪許多礦工的故事圖畫與聖經故事。

 

內部值得參觀的重點除玻璃窗,還有各式祭壇,講壇。

 

教堂內分為一區區的聖壇,裝飾的富麗堂皇,繪製內容有些是資助教堂創建的家族,有些則是聖經故事,一旁就搭配漂亮的玻璃窗。

由下圖可以看見,這些聖壇都是一區一區的,有些擺有座椅。

牆壁上,彩繪當時礦工生活的狀況。

 

由人的身高就可以窺見,這座教堂有多高聳。

 

這些座椅看來年代久遠,部分紅墊都已破損。

宗教之於人的重要,或許寄望由此獲得救贖,掏出所有金錢也在所不惜,看這些教堂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程度,象徵的財富金額可真是讓人瞠目結舌了。

 

這是告解室,比起聖維特教堂還要漂亮,是歌德式建築。

這區除了聖壇外,旁邊還有一個木箱。

我也一樣好奇這木箱的用途。

這教堂頂端的四周,放置許多雕像,都有其象徵意義。

我拉近看這些雕像。

 

白衣者,一手拿著燈,一手拿著工具,是代表礦工的雕像,建於1700年,他腰間的皮裙是勞保用品,採礦時方便墊在身體下於礦坑中滑行。

 

這應該是象徵公平的意義吧!右圖是入口處。

 

每一個聖壇旁都有彩繪窗戶。

 

步出教堂後,其他人幾乎都跑光了,但前方的大學與眺望的圍牆,我非得去看看不可。

看到這些人自在的座在椅上曬著陽光,我羨慕這種優閒與自在。

這對情侶更是充分利用時間,值得喝采。

左邊這棟建築物是義大利建築師Domenico Orsi所設計的耶穌會信徒大學,右邊圍牆邊的雕像是由藝術家F.Baugut所創作。

臨別回望這座擁有三個尖頂的哥德式教堂。

教堂四周有著優美的林間與花圃,總覺得這些教堂都值得花上至少半天來此漫步。

接下來,即將又回到布拉格。並準備前往克倫洛夫。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WiKi

Nancy旅行相簿

聖芭芭拉教堂中文導覽說明(說明最詳細,但缺點是沒有圖對照,不知道內文指的是哪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J 的頭像
    JJ

    旅遊.上癮.鴉片館

    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